您好,请 登录注册

评DV纪录片《蛐蛐儿老陈》

2005-10-9 18:05  来源:大众DV 作者:孙振虎 鲍昆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特别的人物,更需要大众化的传播


  孙振虎


    《蛐蛐儿老陈》是介绍一个对蛐蛐有着特别嗜好的“虫痴”——老陈。看得出来,作者对于这个题材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从杭州跟到了山东兖州,从家里跟到了蛐蛐市场,从白天拍摄到了半夜,凌晨三、四点钟都还在记录中。为了表现老陈对蛐蛐的执著和乐此不疲,创作者在实际的拍摄中确实也抓拍了几个生动的生活段落。比如:老陈在半夜的蛐蛐市场上如何将一个要价300元的蛐蛐,最终以180元的价格买下来;两个有同样爱好的蛐蛐谜,大中午的跑到庄稼地里打赌抓蛐蛐;老陈家18平米的房子里除了人睡觉的地方,几乎都堆满了蛐蛐罐……


  但是,这个节目在整体上的把握上却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作者将一个特殊的人物的特别之处没有表现出来,以至于整个片子看下来,我们仍然对老陈的嗜好以及他的个性特点一无所知。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创作者没有区分好观众和拍摄者之间的不同,一些需要作必要交待的地方略而不谈。对于这些地方,相信创作者已经非常明白了,所以他就忽略了观众可能的不明白。比如:为什么一只蛐蛐能够让有的人一夜暴富,为什么老陈花了180元买了一只虫子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蛐蛐的价格差异究竟能够从哪些方面分辨出来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需要创作者融在节目背景介绍中的,但是在这个短片中有缺失。其次,创作者没有真正运用好DV的视听语言。创作者在对老陈的介绍中,更多的还是采用了比较传统的解说配画面的手法,解说承担着主要的解释功能,但是画面却没有相应的内容曲支撑解说的内容。比如:对蛐蛐市场上来自各地的蛐蛐爱好者的介绍,老陈买到了蛐蛐高兴得回家等段落,画面的指向性太差,使得解说和画面脱离,成为“声画两张皮”。这大大妨碍了对老陈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句话来说,首先要考虑好观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然后用更为大众化的语言进行表现,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虫子的传奇


  鲍昆


  一个精妙的传奇,一件不同寻常的故事,或是一件集结着人们普遍关心问题的事件,常常是一个小说或影视作品成功的重要前提。DV作品《蛐蛐儿老陈》就属于这类容易出彩的题材。当然,对题材的寻找和故事的开掘,本身就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情。可是如果没有前期耐心和精心的准备,是肯定不会容易成功的。看得出《蛐蛐儿老陈》的作者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结果不负有心人,《蛐蛐儿老陈》是一件比较精彩的作品。


  《蛐蛐儿老陈》讲的是一个集爱好与经营于一身的一个叫老陈的故事。整个故事以老陈从杭州去山东进货的来回作为主线,其间连缀老陈的家庭仓储(蛐蛐)和老陈在采访时的叙述。作者以跟踪拍摄的方式,将老陈对蛐蛐的痴迷和社会中玩蛐蛐、经营蛐蛐的群落,以及关于蛐蛐的社会活动顺便都做了大致的交代。看过影片的人,都会对这一切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因为,能讲一个故事讲得圆满,在目前的DV爱好者中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片的制作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影片前期的摄制做得基本周全,后期剪辑也因此很到位。前期摄像如果囫囵吞枣毫无章法,后期导演就会急得想上吊。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废话连篇,导演就只有骂娘的份了。目前整个影片叙事完整,最精彩之处是本片的解说,也就是说本片的文学功底扎实。解说一直恰到好处地托垫起影片的故事发展,旁白解说和现场同期声互相穿插,珠联璧合,使整个叙事一气呵成。而且,解说词颇具文学色彩,有烘托情境和人物的作用。


  如果说影片还有什么瑕疵的话,应该有如下不足:1,显然现在是单机拍摄,如果是双机拍摄的话,能使全、中、近、特几个景别都兼顾到,影片的表现力将会大幅提升;2,由于是单机拍摄,目前显得镜头运动感过强,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因条件所限,单机拍摄就要适当进行拍摄前的设计计划,可能会好得多。此意见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权当参考;3,人物个性开掘还显简陋粗糙。老陈的痴迷少见精彩细节,而且没有整个故事升华的精彩点,十分遗憾;4,关于蛐蛐的故事,却没有关于蛐蛐的特写镜头是个败笔。如果能有足够的蛐蛐生死搏斗镜头,加上老陈投入的脸色,一切就太圆满了。


相关链接: DV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wWHvYAs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