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封闭与绝杀』电影的启示

2005-10-6 18:38  来源:新影响论坛 作者:k-pax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每个电影标题下都有剧情泄露,为保证全篇完整性,不便切割。还请各位自行作段落跳跃处理。电影海报图片略)

封闭,是境遇,也是心态。
绝杀,是动作,亦是结果。

Saw之后,一直在串联这两类关键词下的系列电影,之前就很想留些简短提示,又怕就此引发了关于Saw的联想性泄露。刚刚封上的另一出同题材影片“9人禁闭室” (House of 9) 让我可以打定这个主意: 无论之后同类题材是否有更出色的创意突围,我决定写下后面的这许多的FYI性文字。

好,一起转动密码打开这道保险箱,端它出来探个究竟---

Cube (1997 加拿大)
不知“立方体”是不是封-杀的起源,但它确是这类题材中最暴露内核的影片,只见大脑不见头颅的构思也为这类题材留下了无限的拓展空间。CUBE,一个类似摩天楼的正方体状建筑。其内体又是由众多(具体数字影片好像有透露) 可移动换位的小正方体室构成。故事集中讲述被困cube空间内7位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脱囚经历上,而对这颇有先锋意味的杀人立方体之产生背景却没作任何剧情关照;机关密布的异次元立方体内,唯有集体的智慧与勇气才是脱逃的依靠,人心内外的凶险让囚禁的人一一死去,幽闭症患者Kazan见到了最后的光明----那里仿佛不是一个结束的开始。

大逃杀 (2000 日本)
千禧之际的日本国因重重社会危机的爆发而濒临崩溃。青年暴力事件不断,校园内更极度混乱,这都促使日本政府推出激进拯救措施:圣战法案;试图惩戒这些堕落的青少年。某中学9年级学生按照此试验规则被随即抽取送往一封闭孤岛,男女生按号码被分发地图,食物,以及各类“武器”。游戏规则是在三日内杀死同岛被围困的其他同学,只有最后一个活着的人才可以被遣送回家。所有试图违反游戏规则的同学将背脖子上的遥控炸弹项圈直接极刑处罚…在这部深作欣二的遗作中,观众见识到了日本某类电影中一贯坚持的残忍与血腥,更对绝杀教育蕴含的暴力美学有了新发现。

Mindhunters (2004 美国)
FBI的心理捕罪科要在荒岛上进行模拟演习,目的是为了让这些青年精英进入更高级阶段---学会像杀手一样思考。7名经验丰富但背景不同的探员在头头的带领下登陆荒岛作战,一位探员的非意外性死亡使得演习开始失控。不断的有死亡信息出现,成员陆续搭上死亡快车,剩下的人意识到团队中潜伏着最可怕的连环杀手。每个成员都在不同阶段成为质疑对象,死亡没有停止,四个幸存,三个幸存,两个幸存,,,凶手依然存在,A与B,究竟谁能摆脱八面埋伏的凶岛? Mindhunters是商业电影的典型,但是托了“谁是凶手” 这类套路电影的福,第一眼美女总是能曲折弄人。

Saw (2004 美国)
这片是同类系列中评价较好的一个。画面伴随着一串 “f word” 的咒骂声开始: 黑色的场景被白光灯照亮,两个男人发现自己无故被脚镣在这间废弃的公共厕所里。其中的中年男子马上联想到社会上连发的一串类似杀人游戏事件:因各种生活“罪状” 而被神秘拼图杀手囚锁。“每个拼图游戏都有自己的一块拼片” ,杀手隐在监视器后观赏项目,被封囚的人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按照杀手提示找到各类器物(锯子,字条,香烟,手机,手枪等) ,并最终通过杀死对面的这位难友来完成的拼图游戏获得解脱---这很像近几年网上流行的小屋逃亡游戏和当代黑色经典“七宗罪”的故事背景。Saw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局限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叙事:回忆连同外部世界同期发生的段落一起剪接进来。摆脱了立方体式的遮遮掩掩,本片至结尾时已经扫清了多数外围疑问,而最关键的提问或许应该是:这个游戏究竟有没有完?谁是真正的幕后操盘手?。。。。小成本制作,迭荡的情节,完全出乎意料的结尾,绝杀的封闭美就这样将你制服。

House of 9 (2005 美国/英国)
五男四女九个身份不同人士无故被困于数间全封闭大厅,监视器后的游戏举办人说:你们都是被我随机抽取来的,最后一个活着走出这间房子的人,将得到5百万美金奖赏,,,整个过程只是一次娱乐,我一个人的娱乐。剩下的时间全交给你们了,我不会再说一个字” 。九个人中的警察和神父很快就揭露此游戏的真实用心:他试图利用当前的困局来引发我们的互相残杀。可我们不必,不配合他完成这个游戏,只消留存人性中最后的信念便会度过难关。。。一开场就揭示底线,似乎让会让剧情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观众都在注视第一起被杀事件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手枪所代表的致命武器威慑力以及食物的分配争执打破了这样的短暂平衡。当人类社会长存的几类基本冲突彻底扰乱了心灵的防线,没错,死亡再次出现,不断出现。。。本片最后三秒的画面相当有创意,如果这个电影在第1小时25分时还敲不动你心,请等待最后一分的天马行空吧,,,,它为续集打开了第二扇门。

2003年有一部美国电影 “Identity” 描述了10个(其实总数是超过10)赶路人在暴雨之夜被困内华达荒漠的一家汽车旅店内,当夜就出现依次被绝杀的场景,只因这个片子的真实立意很隐蔽地置于别处,故不在此系列中详解。

以上列举的CUBE,大逃杀,SAW都做了或正在做续集,可见封-杀类电影的市场空间。从剧义上看,所有封闭局面的出现都是种被动的处置,被封闭者原本是受害者,他们多半会发出同样的质疑:为什么我会困在这里(Why me?) 进而联系的找出自己与其他被困者的共同特征(What are we in common?) 或者凶手的思考特征,而剧情发展的真正推动力是借助这其中某些“受害者” 的背弃与死亡曝现人类的心理性脆弱----在他们无论是按游戏规则还是反游戏规则行动略有小成时,会遇到更高境界的挫折或事故,相互猜忌/陷害/报复/仇杀也被随之催生了,对立情绪使得他们身份转变:受害者变成了“害他者”,封闭的境遇成了最佳的绝杀乐园,因为这里遮蔽了一切的原先之于公众的人性丑陋。

封-杀 电影的“题材性死人”是必然的,幸存者数字总是渐渐趋於单数,如此层层剥离的生亡法则似乎暗合了当代快节奏高压锅社会大环境下每一位求生者的悲观心态:环境是复杂压抑的,江湖是险恶的,能把牢狱坐穿且反求诸己的高人是少数。物竞天择,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每只被囚禁太久的鸟,或许都已然忘了天有多高,而每一个被境遇与心态囚困了得人呢?他们都渴盼自己是绝杀游戏的最终survivor,至於驾临于全盘游戏之上的线偶师或始作俑者,则成了这条生物链中的次要问题。於是封闭中的他们在一重又一重的生存制度下失去了生气的光芒,乃至消亡。

在寂寞小屋内,地球上最后一位幸存者在听到敲门声之前会不会忏悔?--人类,我们为何不曾像人一样去思考。          


相关链接: 马上 地狱 深作欣二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