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评纪录片《过年回家》

2005-9-29 18:36  来源:大众DV 作者:鲍昆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如果没有前期准备,将会怎样?


    对于纪录片来说,如果没有解说词几乎是无法想象的。解说词,常常是一部影片画龙点睛的灵魂。对于纪录片尤其如此。即使是许多纯艺术电影,解说词有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交代较大的时空转换和揭示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渲染情境等。所以,在纪录片摄制过程的前期和后期,解说词的撰写和设计都是纪录片导演最重视的事。在前期,解说词的撰写往往起到脚本的作用,可为后来的拍摄大大提高效率。虽然早期的解说撰写可能会因后来拍摄过程随机出现的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动,甚至不用,但一些导演为了整个影片的拍摄控制,还是愿意早期进行这项工作,尤其是专题纪录片。至于在后期剪辑中,解说的设计就生命悠关了。在解说词和前期脚本的投入工作中,还会让编导摄制人员更深地理解创作意图,建立感觉到位的拍摄意识,揣摩拍摄对象的性格特征。


    DV影片《过年回家》在以上这些方面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解说词断断续续,既凌乱还毫无光彩,不过是简单的时点交代,根本没有起到对观众深入了解影片的作用。《过年回家》的编导似乎在这方面没有基本的常识。影片的编导本来想讲一个底层人物的令人同情的故事,但由于没有进行前期必要的思想文学准备,使得整个影片逻辑混乱,没有控制。首先不知道编导到底要做一部什么样式的纪录电影,是一部关于类型性人物的个人特写,还是一部关于底层人群生存状态的全景扫描,语焉不详。影片中两种要素都有,而且并行。如既有对主人公老孙的对象性展示,又有政论性的关于中国农民生存现状的字幕提示,而且涉及农民收入、农村教育、农民工欠资和春运困难等大话题。其实以上这些沉重的话题不是不可以在一部纪录片中反映,但它必须通过表现人物的故事细节以隐喻的电影修辞导出。这是对人物纪录片的基本要求。如果做纯粹的政论专题片则别当另论,但那就不是故事了.


    《过年回家》中也有一个镜头很精彩,如老孙回家后将挣来的血汗钱交给妻子的时候,妻子兴奋地数着那并不多的两千多块钱的情景,其善良朴实和卑微的人生愿望令人扼腕。但这样的镜头在片中乏善可陈。而且整个影片缺少对老孙劳作艰辛的必要展示,劳动的场面委实不多,造成影片没有对底层人群关怀的应有张力。在最重要的一场发薪情节中,老孙却没有在场,因此使整个故事没有了不能缺少的支点。至于在难得的劳动工地场景一节中,忽然又加进一段年轻工人的民歌小唱,破坏了整个影片的拍摄立场,令人觉得不知所云。


    造成以上诸多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说是编导对影片摄制的各项准备都没有做好,结果造成全片基本都是一些粗糙的素材罗列和没有逻辑性。


   


相关链接: 过年回家 DV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