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有多美!
凌晨3点终于看完一遍完整的《
看的意兴盎然,看的无法入眠。
而此前已有3次看《
当然这几次都是喝酒后,躺在沙发上看的,完全是把《
其实重要的一点是自己没有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这个片子中去。
昨日午夜不困,再次拿出《
这次我躺在床上看的,观影过程中唯一分心的是边看边剪了会疯长的脚指甲,其他时间完全投入到电影中去了,越看越精彩,越看越神奇,最后看的欲罢不能,看完又把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翻出来阅读。
这次我终于吞下这个硬骨头,吞下是吞下了,却嚼不烂,还是有些囫囵吞枣的感觉。个中美妙滋味还没有完全感受出来,有时间还需要拿出来再一遍一遍的咀嚼,要把《
有些东西你一旦爱上她就戒不掉了,上了瘾,她有这种魔力,对于电影,《
看《
我喜欢那几段雾中镜头前景突兀的插入一个人物的面部特写,然后摄象机平移,那些直立的面无表情的人们,以及他身边的狗狗,远处的白马,和房子。
我喜欢诗人沿水而上,在荒弃的古堡中的独自吟诵,那犹如童话里一样的女童依坐在那些残败的建筑边,那潺潺的流水,点燃的火苗充满了神秘主义气息,如梦境,如童话,如另一个世界。这是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美学,那一刻我爱死了这镜头里的一切,沉醉了。
3年前写了我的〈哭泣的计程车〉一开篇就描写一个残破的房子,四处漏雨,一个老头在屋子里用盆子和塑料布接雨水。看《
〈乡愁〉的影象气质就像电影中那个诗人的气质一样,洞穿一切的,迷茫的,喃喃自语的,神经质的,寻寻觅觅的,冷冷清清的,幽暗的,自闭的等等一切气质综合在一起。我所有的这些词汇的解读和个人认识到现在还是肤浅的,因为我还没有很全面的读懂它,可我就是这样爱上了它。
塔可夫斯基的长镜头设计很简单,有非常明显的摆拍痕迹,总是简单的平移镜头,扫描一切;那些背景,人物,气氛缓慢的出现在镜头里又次第消失,每个长镜头就像诗一样的抽象或诗一样的幻想。作家点蜡烛渡过干涸温泉的那个长镜头看的心惊肉跳,塔可夫斯基就这样拍了,我甚至希望那蜡烛在到头的时候再熄灭一次,作家再回头从走一次。
还有最后那个老者自焚的长镜头,还有结尾的飘雪长镜头,还有,还有很多很多迷人的镜头,这么神奇。
我被折服了。
《
如果下次没有看过这个片子的人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