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长恨歌》被批没有上海味

2005-9-26 10:36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佚名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在威尼斯并未有可喜的收获,《长恨歌》略带遗憾回到国内。关锦鹏带着郑秀文在各个城市进行宣传推广,以期在10月1日上映之后,影片能有不错的票房与口碑。相比北京的首映发布会,《长恨歌》昨天在上海热闹了许多。不多做介绍,关锦鹏面对沪上媒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相信大家会有很多质疑,我们有备而来。”提问算不得狂轰,但每一次都充满挑衅,以至于关锦鹏在接受最后一波媒体采访时,已经不愿再多费唇舌解释。


    可以接受关锦鹏所谓将小说与电影分开看的观点,但作为上海观众,记者们对于关锦鹏的改编依然充满了不解。最大质疑自然是“王琦瑶”。虽然关锦鹏极力维护郑秀文,但纵观影片,最没有上海韵味的就是郑秀文。即使身着由张叔平一手打理的旗袍,郑秀文彰显的更多还是现代香港女性的自强。尤其在其与另一位女演员苏岩同时入镜时,连北京记者也明显感觉到,苏岩比郑秀文“上海”多了。


  “我倒不觉得苏岩比郑秀文更有上海韵味。”开腔就为自己首选的女演员辩解,关锦鹏认为对于郑秀文的不认可,是因为对其要求太苛刻。更甚者,关锦鹏还翻出当年张曼玉顶替梅艳芳饰演阮玲玉的旧事,来为郑秀文辩解。“张曼玉演《阮玲玉》的时候,争议一样很大。当初所有人都觉得梅艳芳更合适。其实梅艳芳从相貌上,比张曼玉更不像上海演员。可能张曼玉比较幸运,《阮玲玉》中,她只需要简单说几句国语,但郑秀文这次本人出马的配音可能也让大家觉得不像。但我真的认为她做到了,已经是我认定的王琦瑶了。”


  类似的问题一再重复。本应精明的上海女子王琦瑶怎么会歇斯底里?怎么会为了腹中孩子,与一个将死之人要一纸婚姻证明?除了小说,更多上海记者拿印象中的上海女子,对关锦鹏营造的“王琦瑶”进行批判。解释一遍比一遍无力,有时,问题甚至让关锦鹏不知所云。终于,在轮流采访的最后一间小房间,关锦鹏“封口”了。他任由记者们挑刺,似乎接受地回答:“是吗……哦……这样。”只有不甘心的表情昭示着他的无奈。或许就如香港许多熟悉关锦鹏的业内人士在观看了电影后做出的评论一样———“《长恨歌》是关锦鹏借着上海的背景,表达对香港的感情”。关锦鹏对此也不否认,“电影必然有许多导演的经历和感受。像程先生对王琦瑶的感情,就是目前我和我朋友的爱情状态,过了炙热的阶段。现在很享受那种相濡以沫的感觉。”


  郑秀文避讳感情话题


  反观郑秀文,则是完全没有拍摄期间频频传出的抑郁,继前日北京的一身红之后,昨天再度以清爽的白色装束示人。


  郑秀文说如今银幕上的王琦瑶是她尽力而为的结果,也是她读了四遍原著小说之后,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与表现。被问及在拍摄期间的不正常情绪,郑秀文坦然说到:“我的确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将自己与王琦瑶分开。因为王琦瑶这个人物太厉害了,从眼神到动作,我都必须照设计好的做。更关键的是,我要找到王琦瑶的状态。所以一旦入戏,我就会拼命抓住‘她’,不敢让王琦瑶离开我。”


  评价起王琦瑶的爱情,郑秀文头头是道:“一般眼光看来,王琦瑶的确是一出悲剧。但我演出的时候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她对每一段感情都是真的,都付出了,也就无悔了。”


  话题一转入郑秀文的个人爱情世界,她马上从知性变得感性。听到许志安的名字,郑秀文拼命眨着眼睛装傻。“复合?我没有听过这样的报道啊。”当记者告诉她,许志安已经承认了,郑秀文笑得很甜蜜,却是佯装‘吃惊’:“会吗?我没听过,也……不想讲。”随后,郑秀文调皮地发出“叮叮”声,用唱歌比赛海选淘汰歌手的方式,结束了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