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解读《长恨歌》四大得失

2005-9-23 19:12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吴轶凡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电影《长恨歌》昨天在上海举行了观摩活动。影片在影像、故事结构以及细节的把握上确有新意,但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这也可能是其落败威尼斯电影节的原因。


  得:叙事技巧独特


  失:故事零落琐碎


    关锦鹏早在接手《长恨歌》之初就表示,他将不会用影像去肢解原著小说,而是着重于去表现原著小说的韵味。从结果来看,电影《长恨歌》相当重视讲故事的技巧,并且希望用这种手段来填平小说和电影之间在受众认同上的差距。导演别出心裁地把原小说第三人称的叙述改为程先生的第一人称叙述。女主角王琦瑶身边出现过角色的最终命运,也都是用一行小字一笔带过,展现导演心中的想法。


  不过令导演没想到的是,这些精心构思的故事技巧同时也让整部影片显得相当零落和琐碎。观众始终难以抓住情节主线,总是在梁家辉扮演的程先生和郑秀文扮演的王琦瑶之间摇摆,搞不清楚到底谁才是影片的主角,哪一边的故事才是导演真正想要铺开的脉络。


  得:郑秀文演技有突破


  失:性格命运缺乏铺垫


  虽然国语还不过关,口音也颇重,但郑秀文扮演的王琦瑶还是可圈可点。特别是几场情绪爆发的戏,真正是做到了导演需要的歇斯底里,又是撞墙、又是捶地板。不过在角色的整体把握上,郑秀文还有些欠缺。除了造型的变化之外,难以把那种不同年龄阶段的沧桑感表现出来。这除了郑秀文自身的原因之外,影片对人物的铺垫不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郑秀文歇斯底里发神经的那段戏,因为缺少了足够的戏份铺垫,情绪的爆发让人感觉很突兀。说实话,郑秀文的这段表现无可挑剔,但效果却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得:视点浓缩由小见大


  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关锦鹏在《长恨歌》拍摄过程中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小说《长恨歌》的容量太大,要改编成2个小时的电影必须要浓缩。电影《长恨歌》充分体现了关锦鹏的这一想法,尤其是把视点高度浓缩在王琦瑶和程先生这两人之间。而时代背景则被导演模糊,甚至让人难以感觉到时代的变迁,这也就让观众对于王琦瑶这个人物的变化感到莫名其妙。如果单纯认为是男人改变了王琦瑶的话,那么对于《长恨歌》的理解就肤浅了很多。其实女主角王琦瑶因为拒绝与时代同步而被抛弃的悲剧,才是影片真正的内涵;但可惜的是由于时代背景的模糊,这一层含义也被模糊掉了。


  得:人物简单明了


  失:配角来去匆匆


  除了郑秀文和梁家辉之外,《长恨歌》里其他的角色可以说都是简单明了的配角。无论是李主任、康明逊还是王琦瑶的女儿,每个人物都是来去匆匆。这也可能是导演把原著小说进行高度浓缩的结果,有些人物甚至连性格特征都还没有表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例如黄奕扮演的王琦瑶的女儿,除了和王琦瑶无谓地大吵一场之外就不再有下文。


  从整体上来看,《长恨歌》还是值得一看的影片。可能是因为起用张叔平担任美术指导的原因,影片中的一些影像段落甚至让人想起了《花样年华》。影片对于上海的风情也有不少详尽的表现,对于上海观众来说有一定的亲切感。在国庆假期,看一下这部具有文艺气质的影片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相关链接:     关锦鹏 张叔平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BrightonHanchero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