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伴》的时空处理
首先,建议没有看过《
其次,对一部作品的争论与批评要建立在学术探讨的正确出发点上,而非谩骂。一上来就用“辱没影像”一棒子打死,只能显示评论者自身的不冷静——有理讲理嘛,只要讲得清楚讲得对,大家都会认真听。
第三,对于时空观念的认识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时空处理的原则也是依据整部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来确立的(这一点在电影作品中尤为突出),它只是一种表达的手段而已,绝不是作品的终极目的。因此,衡量时空处理不能切断其与作品的内容和整体风格的关系而孤立地考量。对时空观念的深入认识是把握创作和作品分析的基础。概念地理解时间和空间,只会使自己僵死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上。
第四,具体到《
再说空间与剪辑。空间分为物理空间(客观)和心理空间(主观)。物理空间是故事发生发展和人物生存的物质环境。纪录片的真实纪录本身同时就对空间范畴做出了严格的限定。至于在同一空间中不同机位、镜头与景别的处理,并不能改变空间的物理属性。心理空间是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才是所有艺术创作所要揭示的根本所在。但是心理空间的景象并不能够直接呈现出来,它是要靠作者调动所有的视听手段综合作用来努力表现的。它是一切艺术活动的终极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外化的时空处理与其他所有视听元素的构成一样,都仅仅是达到目标的工具,仅此而已!
同理可证,后期剪辑的处理也一样,它们都仅仅是技巧,是手段,而非作品的根本。用什么样的剪辑方式,使用切还是叠化(请各位朋友注意,是叠“化”而非“画”),仍然要根据作品的整体特点来决定,剪辑风格在片中是一个系统,作者会对它进行通篇的考虑和选择。如果我们对一个成熟的作者的某部作品的剪辑风格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看懂看透片子的含义。
《
第五,希望对艺术有兴趣的朋友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那是很概念的,沉迷其中会把自己耽误了。多看多听多动手做才能把艺术真正变成自己内心的珍宝。越写越多,麻烦大家看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