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不爱摇 你就滚

2005-9-10 13:09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作者:李博芳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崔健要开演唱会的消息宣泄出了“奔四”同事的摇滚情绪,原来,他曾差点醉死在怀抱吉他弹疯狂solo的日子,如今虽然转了性,可心底还蹿腾着摇滚的小火苗。后来发现,跟着摇滚节奏扭动的人太多了,姿势还挺花哨,动嘴动手动感情,反正都特有范儿。这里有大腕儿有小角儿,可以深奥得无边,也可以幼稚得离谱,只因他们为了摇滚认真地摇摆,就有理由在同一个版面露脸儿。至于我们的标题,您先别急着冒火,这仅仅是一种偏激的摇滚态度而已,再说,不爱rock你就roll嘛,试试看,不吃亏的。

  







摇着笔杆子的热爱
郝舫 摇滚乐评人

  摇滚武器:一支妙笔

  郝舫的《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被奉为中国摇滚乐的圣经,他的方舟书店绝对是新锐青年的圣地。郝舫说:“写字是我从小的梦想。”郝舫又说:“摇滚乐是我一生的爱好。”于是,我理所当然地以为,他找到了理想和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摇摆幅度:持续高潮

  和摇滚圈里的腕级人物对话,免不了有露怯的紧张,于是提前强调了采访的宗旨:“谈摇滚生活。”虽然着重了“生活”二字,但还是听郝舫情绪激动地满嘴跑着我闻所未闻的名字。只知道那些是摇滚的经典,也知道了摇滚乐早已就是他的生活。

  郝舫说:“摇滚的精神就是酷,做人做事要酷。现在的人把这个字用烂了,周杰伦跟酷有关系吗?没有!酷是特牛的东西,是特立独行,是冷眼观察潮流,是漠然不动声色。”

  郝舫的生活也遵从了这样的轨迹。大学学哲学,毕业后教了三年哲学,后来又读了哲学研究生的他最终在关于摇滚的写作上找到了感觉和方向。

  “那时候不兴组摇滚乐队,但我绝对是大学中第一批玩吉他的人。要我唱也没问题,把京城里的摇滚乐评人组织起来唱摇滚,我肯定是前三。”

  郝舫说,听音乐已经是他生活的习惯。“无论我看书还是写文章,永远会有音乐声出来。坐在车上一定会戴着耳机,iPOD已经换了三个,用烂的随身听、CD机更是不计其数。”

  “古人有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沉溺于某个东西的人,才是可交的朋友。如果一个人对物、对某一个业余爱好都这么深情投入,那么他是可信的。”郝舫用“略带病态的恋物癖”来形容自己。

  “我有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个格子,全是关于摇滚乐和另类文化的原版英文书,最便宜的一本也要100多元人民币。加起来估计能买一辆宝马车了,但谁要拿一宝马车换我的书,谁换谁是孙子。我在新加坡特小一摊淘碟,在香港特破一店淘书,忽然发现找了三年没找着的碟,还只卖3元,那感觉特爽。”

  “当时我辞职开书店也是特摇滚一事儿。国家干部,不当了;分房,不要了。据说很多电影学院的文艺青年没事儿就往那儿跑。但现在关了,没别的,就是房东老涨房租,特烦,而真正值得给大家推荐的书也放不满一个书架。”

  







开着酒吧的期待
阿常 摇滚吧13club女主人

  摇滚武器:13club

  位于五道口的13club是一个摇友聚集地,阿常和老刘乐于“摇示天下,以友会友”,他们给13club做了博客,刊登演出预报、图片。至于13club的演出花絮、摇滚见闻等就被阿常收罗在自己的博客里,很多人因为她的字来到13club,也因此更爱摇滚。

  摇摆幅度:尽量随心所欲

  一个被称为“大姐大”的“常姐”该是什么样子?推开13club的门,吧台前一个细眉细眼的瘦小女子正大声地笑。10秒钟之后我确认了她的身份:言谈从容,却又指挥若定的架势,非老板莫属。阿常坚持说自己是一个“面容平淡”的平常女子,至于她的果断干练,多是被13club“逼”出来的。

  十多年前,阿常还在上小学,偶然路过一家发廊听到一首歌,觉得真好听,就一直蹲在人家门口听完,后来她知道了那首歌是黑豹的《无地自容》。

  五年前,阿常在河北一所大学做老师,“那时候真是生活富裕、时间充裕,但,心情忧郁……”她在自己的课上满满地安排流行音乐的内容,很受学生欢迎,也会被同龄的男生暗恋,但她辞职了。“北京是中国唯一的ROCK CITY,我必须来。”

  在北京的阿常遭遇了想象中几近完美的摇滚生活:用一部分时间做正式工作养活自己,剩下的时间就写乐评、看演出。后来她认识了跟自己同名的刘立新(也是军械所乐队的吉他手),再后来,两人一起创立了13club。

  13club在去年的圣诞节开业,因为每天都有高质量的演出,很快就在圈内红起来了。阿常在其中起的作用可想而知,瘦小的她一改往日的温婉,即使是几百人参与的演出,她也一样能控制局面。在博客上,她自嘲“阿常学会‘撒泼’了”,“其实那是硬着口气跟人家讲道理,更多的时候是拒绝被破坏。”

  值得高兴的是,13club的状况一直不错,很多人慕名而来。但提起13的未来,阿常说:“如果它有幸能更好地发展下去,那么一定不只是我们两个人的功劳。”提起摇滚乐,她也强调:“暂时不要期望在摇滚里找到回报,如果真的喜欢,就去为它做点实事。”

  





爱谁谁 记者

  摇滚武器:一股年轻劲儿

  虽然现在当起了兼职记者,采访过一个又一个摇滚大、小腕,但提起来,他只是说:“我们都是爱摇滚的孩子。” 爱谁谁最大的梦想是:将来有了钱,开个大场子,天天跟摇友一起玩。有时候,他也自我调侃:“这真是一个‘梦想’啊。”

  摇摆幅度:中心强烈,四周时缓时急

  喜欢穿干净的布衣服,不抽烟,甚至看现场也不会熬到很晚。“爱谁谁”不像是我们想象中的摇滚青年。看得出来,“爱谁谁”尽力把摇滚生活简单化,或许,他更喜欢简单的爱。

  大学时,“爱谁谁”拜当地最有名的乐队主唱当吉他老师,每周两节课。几个月下来,琴技不见长,甚至当面被老师批评“你的吉他该擦擦了。”但是由此接触了更多的摇滚乐,写的文字也被摇滚杂志收录。

  那时,丽江的迷笛音乐节天天挂在他口中,大家很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会有那么多人接,为什么你到哪儿也都不用管?”“爱谁谁”的语气不无自豪:“天下摇滚是一家啊!你刚下火车,摇友就能把你抬着接过去。”

  大学毕业来到北京,“爱谁谁”的“官方身份”是设计院的学生,画画,写更多的摇滚采访和评论。但私下里,他很少再对朋友谈起摇滚,他更愿意说哪一场具体的演出好,哪个乐队的歌词好,很少再做那种饱有激情的评价。好友托他介绍男友,他说:“我认识的都是玩摇滚的哥们儿,比我还穷呢!”

  去年迷笛音乐节,外地难兄难弟一大帮都来找他,他依然自觉地负责起来,照料大家、买饭、打车、找路、垫钱,一个人包了。最后还热情宣布“明年再来烦我!”“爱谁谁”说自己是一个混沌理想的摇滚青年。“享受摇滚生活,但不跟摇滚死磕。”

  







动着感情的恋爱
丫丫 摇滚青年的女友

  摇滚武器:一把爱情的火

  丫丫是不折不扣的美女。美女配“摇青”,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男朋友的乐队她不愿意透露,但是说起爱情,丫丫绝对是个健谈者。

  摇摆幅度:以他为中心高速旋转

  丫丫是很可爱的女孩,除了喜欢穿超级的短裙和把T-back的边露出来之外,我找不到她和我们的不同。丫丫对摇滚的理解就是好玩,跟着男朋友一起玩更过瘾,只是偶尔发发牢骚。

  自从听了那首歌,丫丫就一直梦想着做一个“流浪歌手的情人”。来北京的第二年,她还是扎着辫子的大学生,跟同学一起去看一个金属专场,看见一帮人在台上嘶吼,浑身都是刺青。丫丫迅速逃离了那里。

  第三年,丫丫去迷笛音乐节,看到朋克演出场上那个酷得要死的男主唱,“连嚎叫的姿势都那么帅”,演出完有朋友介绍他们认识,朋友激将他:“你敢不敢为了丫丫从这儿跳下去?”那是一个两米多高的高台,他头也不抬就跳了。

  “我一下子就决定了。”丫丫话说得很坚定,“但是要做好一个‘流浪歌手的情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和男朋友在一起之后,丫丫先是受到了更多摇滚乐真正的熏陶。男友推荐她听的一些唱片都是她以前没听说过的,或者听说过又没机会听到的。逐渐自己也提高了对摇滚乐的鉴赏力,“想想最初觉得迪克牛仔也算摇滚,简直羞死了。”

  丫丫有个理论:“真正的玩艺术的人都是‘四肢健全,头脑偏才’的那种。”他的男朋友处理生活的能力很差,不仅偶尔会犯那种袜子穿两个颜色的错误,还是不折不扣的路痴,这表现在他不仅会迷路,而且即使别人提供了详细的路线图,他也很难准确发现目的地。“所以,我就充当了他的经纪人的角色。”丫丫现在负责安排男友的演出、跟媒体合作、与酒吧洽谈,都是她的事。

  







抱着吉他的无奈
PP 校园摇滚乐队主唱

  摇滚武器:一把电吉他

  PP始终说不清是为什么,他走到哪里都要背着这把吉他,大学毕业,他的住所换了几个,吉他是他唯一不变的行李。不嫌占地儿,不嫌麻烦,就是为了能时不时地给它调调弦。

  摇摆幅度:由强渐弱,保持稳定

  眼前这个曾经的摇滚男孩,T恤+牛仔裤的装扮很大众,只是稍长的头发让普通人觉得还算有点摇滚特征。

  PP的乐队名字叫“多”。“当时特流行鲜橙多、葡萄多,就一激动起了这个名字。”乐队由四个人组成,一个胖子、一个瘦子、一个好学生型的“眼镜”加一个留长发的PP。看起来很有喜剧效果,但干的是很酷的事。

  组乐队后,PP就没再怎么刻意保持形象了,因为身上少有的银子都租了地下室和音箱排练了。“50元钱一次,每次三小时,每星期一次,特固定、特投入、特带劲。地下室没有空调和电扇,每次排练下来都跟水洗了似的,所以排练也别穿什么好衣服,赤膊上阵最好。”

  PP真正觉得自己有点影响力了,是在某次狂喊怒吼的排练过后,忽闻敲门声大作,兄弟几个心中暗喜,莫非是被星探发现?开门之后才发现门外净是居委会大爷大妈愤怒的眼神,原来排练得太投入忘了已是深更半夜。

  真正觉得做了点事情,是决定在校园中举办摇滚演唱会。一张海报,上面是PP乐队四个人的手印;一个大教室,漏风,但是舞台;十几首摇滚歌曲,是他们自己作词作曲的原创。“虽然我们疯狂地崇拜Red Hot Chilly Peppers,但觉得翻唱不是咱摇滚人做的事。编曲是事先做的,配词则是现场发挥,临上场时即兴来一段歌词,愤世嫉俗的,讽刺学校制度的,反正我们唱的是英文,也没多少人能听清楚。”

  “现场特给面儿,黑压压来了二百多号人,站在最前排给我们欢呼的都是哥们儿和哥们儿的女朋友,感觉发挥的不错,但也没培养出几个‘粉丝’。”

  毕业了,乐队也散了,只有PP的吉他跟着他,还有那个持续了N年的习惯,没事就去五道口、新街口淘碟、逛乐器店。

  链接ONE

  摇滚符号

  对于以摇滚为生的人们来说,下列这些字眼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

  朋克

  作为众多的摇滚流派之一,朋克几乎成为大众眼中对摇滚的定义。一个关于朋克小青年的著名笑话是:一个鸡冠头的小伙子上车,售票员让他买票。小伙子一瞪眼:"你听说过朋克买票吗?朋克都不买票的?"售票员竟然真的没敢再吱声。如果这笑话不是为了讽刺“摇青”,那只能说大众对摇滚的误读有点儿“妖魔化”。

  打口

  一名士兵酷爱摇滚,一次军官去检查内务,查完了就让班长做他的工作,说这个同志各方面表现都挺好,就是有点小气,听个歌就不能大方点?咋还把自己的盘都打了窟窿做记号呢?这是发生在十几年前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时候,没有CD,听打口带成为“摇青”的重要标志。

  不插电

  不使用电子乐器,只用简单木吉他配合演绎的演出方式。不插电的演出总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考验乐队真功夫的。不插电演出往往最容易让群情众high。

  迷笛音乐节

  迷笛音乐节绝对是摇滚虫子的圣诞节。那一天,来自五湖四海的摇友汇聚到一起。到处都是实验电影、主题T恤、烧烤小吃,最多的,当然是花花绿绿的人群。最先锋的打扮会在这里见识。

  Pogo

  无数热血摇迷为之疯狂的一个动作。不断跳起向前冲,撞向身边任何一个方位的摇友一起high。Pogo更像是一群孩子的游戏,你撞我,我撞你。很多年长一些的摇滚之士,只能望Pogo兴叹。

  链接TWO

  推荐你来听摇滚

  我敢保证,以下这些唱片是会讨你喜欢的。即使你离摇滚十万八千里,这些歌曲一样能打动你。

  The Beatles

  这支乐队的歌也没听过,任何人都有理由鄙视你。重要的是,它能更新很多你对摇滚乐的认识。

  推荐唱片:《let it be

  Nirvana

  主唱柯本太温柔太帅了,1994年他开枪自杀,成为无数朋克心中永远的痛。

  推荐唱片:《never mind

  Pink Floyd

  《月之暗面》创下了在榜上停留735周空前绝后的历史纪录。

  推荐唱片:《Dark Side of the Moon》《the wall

  The doors

  他们的歌曲可较之梵高的画,“一首首冰冷的诗”色彩强烈,直达人心。

  推荐唱片:《The door

  U2

  主唱博诺近些年积极投身政治,被誉为最有摇滚使命的乐队。

  推荐唱片:《under a blood red sky

  Radiohead

  只有四张专辑,但对渴望、压抑、苦涩的感情的表达,让人惊叹。

  推荐唱片:《I Might Be Wrong

  Tori Amos

  听过王菲的《冷战》吧?找她的原唱版本来听听,看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推荐唱片:《To Venus and Back

  Guns’n Roses

  去年演出的中途取消是很多乐迷2004年最大的失望。就像他们的名字“枪炮和玫瑰”,既有爆发力,也有史诗般的悲情。

  推荐唱片:《Live Era》 这是唯一一张记录了他们正式演出的唱片。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