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关于独立电影《六亩田》的点滴

2005-9-6 10:29  来源:www.goodfellas.com.cn 作者:万小刚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影片英文名字叫《Being God》,成仙。这真是个理想主义的命题,悠悠千载,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探索似乎就一直没中断过。相对于影片中文名《六亩田》来说,“Being God”点缀出了一种更通俗的解读方式。


很明显,故事是围绕“成仙”这条主线展开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个看破红尘的知识分子,他抛妻离子,放下一切排除万难去追寻他心目中的正解。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很浪漫的故事,你甚至可以用“坚持不懈追寻理想”这个主题来理解它,把它当作一个励志题材的影片来欣赏,其实不然,或者说影片的开篇是如此,但随着故事的走向,你会发现,创作者哪里是想说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那简直是一种嘲讽,抑或一种解构。


首先嘲讽的是人物。影片主人公名曰江有田,这是个有意味的名字,有田,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生存之本。难怪《六亩田》的开篇就强调:三亩田难种,更难种心田三亩。
有田、将田种好是生活的根本,但心田的耕耘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之本。
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一个让很多人羡慕的家庭和一份清闲的工作。但是,他的最大问题在于他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下半身一个卵蛋的缺失让他游走于正常人与不正常人之间。旁人的羡慕往往带来的只是他自己的自卑,所以他才会想到去追求精神层面的完整的享受,于是才有了他放弃一切追求成仙的念头。但这种放弃不是本质的放弃,而是一个更神奇的超能力吸引,是简单盲从的放弃,你也能想象到这种放弃的冲动性和不彻底性。所以在面对要放下颜面乞讨过日的时候,他犹豫了。知识分子的那种清高让他在自己认定的大智慧面前变得愚钝,他始终放不下传统思想这个伏在身上的包袱。
这种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很多艺术作品里都有描绘,而放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更显示出了编剧和导演的独具匠心。


其次嘲讽的是影片的现实背景。在影片开头不久,就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江有田在警局被认定是神经病,他叫嚣着一个警察打了他,而对面那个装腔作势的办事员端着水杯慢吞吞地说,警察怎么会打人?!与之相对应的场景出现在结尾前,江有田到农村一办喜事的门前乞讨,被人误当作乡里的江会计请上贵宾桌,而到了那江会计真的来的时候,他又被拖下来不问青红皂白毒打一顿,打他的那人喊着:老子在北京打工的时候也没碰见过像你这号人!有意思。如果前一个场景我们说是导演对现实当权者的白描,那到后来你会发现是对普通平民愚昧劣根的重笔浓彩,似乎他在说,无论是当官的还是打工的,都有一种强盗逻辑的作为,就如同我们以前说农民起义,无论是谁,做官当权了,都一个样。或许我们应该说是种悲哀,而这种悲哀在影片中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闪光点。


如果说两种嘲讽还算是中规中矩,还算是情有可原,还算是不影响影片的基调,而到后来,我们发现,影片更主要嘲讽的竟然是观众认定的主题,那就是理想。何谓理想?
在影片中江有田的理想就是追寻神佛,寻找净土,而现实又是如何的呢?
大庙拒人千里,小庙和尚尼姑混住,就连和他一样有同样追求的年青人也竟然是一个小混混,勾搭无知少女才是他的最终目的。好不容易找到他心目中的大师了,那所谓的大师也只是一个活在自己给自己虚构的世界,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的骗子。当那个大师一面夸口着自己能活九百九,一面又安然地死亡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和故事中的江有田一样迷失在导演精心制造的局中。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明白,故事哪里是讲坚持,完全就是在讲迷失。理想是什么?一个我们自己给自己描绘的梦境而已,于是才有了影片最后,江有田站在铁轨的分岔点茫然地不知何去何从的场景。在所有矛盾都聚集到一定程度,需要有作者的意识进来进行批判的时候,作者消失了,连同他所描绘的一切都消失了,江有田没有死,他也没报复,他还是他,一切均空。有意思,如果说导演在讽刺神佛的虚玄,而到最后他自己又不知不觉地叙述了一个佛理,那就是万事皆空。这是一个圆圈,包藏野心的圆圈。


没错,这就是一部充满陷阱的影片,它在嘲讽所有的同时也在证明所有,这真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念头,在我们为这个故事悲天感人的时候,导演本人却在一旁偷笑。要命的是,我们根本就无从探索他要表现的价值观所在,或许,他根本就没打算在影片中去做价值评判,是我们多想了。这也许就叫庸人自扰,庸人自扰罢了,仅此而已。



相关链接: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