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再现“真实”与“真实再现”

2005-9-5 17:30  来源:fanhall.com 作者:萧狼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检视百年历史,纪录片理论的演变,基本上是围绕“真实”问题进行的。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真实”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且为处理的对象。之后许多电影理论家以“非虚构电影”一词来描述纪录片,也意味着纪录片再现“真实”的可能性。

  这种对“真实”的崇仰长久未变,如果有争议或存疑,多半只是针对再现“真实”的技术问题而发的。梳理下来,纪录片再现真实有四种模式(可含糊视为四个依序的阶段),即:解释式、观察式、互动式、反观式。

  解释式:用全知观点,以神谕般或诗化的旁白,解说因果脉络,时下论断;用高角度远景镜头关照全局,嵌入中景特写以强调事件之情感或细节。以格里尔逊一派为代表。

   观察式:没有旁白,事件主角主述,有大量现场原音;跟拍技巧佐以高片比取代事前分镜,以轻便的摄录设备、极简的摄制队伍来强化拍摄灵活性。以美国直接电影为代表。

   互动式:自由引用摄者与被摄者的叙述,两种声音交替出现或互相辩证;作者经常出现在画面内,直接讨论事件,与受摄者交换意见,同时,摄制的方法与态度也常被提及。以法国真实电影为代表。

   反观式:使用疏离技巧,唤回观众对事件的自主思省能力,去探索事件的“真实”,而非一昧接受作品呈现的“真实”。如极度风格化,改变纪录片的再现组码,以搅乱传统的纪录片语言和观赏语境。如进行自我呈现,让观众了解主观意见是如何建构、如何显现的。如进行反讽、戏仿和嘲谑,以激怒观众,促成自觉。

   而无论如何,一切是为了再现“真实”。这些年来,另一个概念风行起来——“真实再现”,即当事件发生时,没有任何影像及音响资料留下来,事后采用虚构的方式对当时发生的过程进行模拟和重现。这种手法其实在纪录片先祖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纳努克》一片中就已经被使用,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也善于此道,他称这种方法为“重拾现场”、“复原补拍”。而如今,“真实再现”作为一种倾向被规模化地呈现出来。

   用“真实再现”来再现“真实”,将虚构手法引入非虚构的纪录片创作中,这无疑是纪录片观念的另一次大转变,关乎历史,关乎未来,关乎纪录片的核心价值。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