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那一片绿色
这部片子注定会因片名和题材的缘故失掉市场,不过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却彻头彻尾感动了我。且不说其中饱含的山里人的质朴情感,便是千里芙蓉泽国所带来的满屏翠绿,也似乎能盈作眼眶里的湿润。浩渺的远山,朦胧的雾霭,宽旷的农田,逶迤的小路,清凉的溪水,如水墨画一般的南国山川,给人一种重返大自然的欣喜。而其间发生的故事,也像这山水一般给人扑面的清新和悠长的回味。
已经被工业文明融化的我们是很难理解这样的生活的——一个乡邮员,每次要走数十里山路给山里人邮递往来的信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干了一辈子。以我们通常的价值观无法追问出其中的意义,因为他任劳任怨毫无所求,连一封表扬信也不要发出去。或许可以老套地称之为伟大的奉献精神,因为他也自称是“国家干部”,他的所作所为有着责任心的驱使。但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出自骨子里的使命感,就像南极洲的企鹅一样,无须追寻什么意义,翻山越岭地四处送出问候就是他生命的本来状态。当然做人要复杂许多,但这样更显出这一份单纯在我们时代的可贵。
整部片子里的人物都是令人可喜的纯朴,不仅仅是毕生奉献于大山的乡邮员一家而已。夹道而送的全村乡亲,孤独等待的瞎眼祖母,秀丽热情的侗族姑娘,读函授大学的村娃,还有那在邮道上备水的无名山客,有盼望、等候,也有关怀、信任。他们是“神仙的后代”,他们生活在山里,“就像脚穿在鞋里一样舒服”。最令人鼻酸的是给五婆送信的那一段,只是十元钞票、一张白纸、几声嘘寒问暖,但那一份良苦的用心和温暖的人情远远超过了这一切给予。所以乡邮员带给人的不仅是一封封的邮件,更多的是与人交往中所体现的关爱之意。正因为如此,对他们来说干乡邮员这份工作才会这样富于生气,充满“想头”。
影片也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了乡邮员父子间的深挚亲情。这一趟山路,不仅仅是老少邮差之间经验的传承,更是一对隔阂已久的父子相互理解的旅程。中国的传统家庭关系通常是严父慈母,父亲的严肃总让儿女感觉难以亲近。影片里的老邮差更是由于长年奔走在外,与儿子少了很多沟通与了解。一路的崎岖波折,一路的患难与共,无限的深情,都在两人眼光的碰触和躲避中表露无遗。在儿子背父过溪的那一段,相信二人从未如此清晰地感知对方的存在,脚下是冰冷的溪水,心中是暗涌的暖流。根本无需任何语言,一个背过身去抹掉泪水的镜头,就能让人感到东方人表达亲情的那种特有的平实与深沉。
最后“老二”与父亲依依惜别,猛地回头奔向独自迈上征程的儿子,音乐忽然响起,镜头也移向逐渐隐入远山的背影,抵不住的心潮澎湃。新的人生旅程又将开始,或许他会遇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会留下更多难以割舍的回忆,但唯一不会改变的,将是心中那一份执著,和眼前那一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