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的光荣与梦想
从2002年夏天开始,大概一年半时间的大部分周末,我都追随“
冲动
王小帅、娄烨、章明、贾樟柯……这一批导演,曾经被称为中国电影的“第六代”,然而他们中不少人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或干脆否认。实践证明,如果说前“五代”的划分确实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整体的“第六代”事实上并不存在。诚然,这些导演有类似的处境、经历,也面临相似的困境和选择,但从他们身上找不到多少“整体性”的痕迹,倒是更容易发现其“个体性”差异。
当这代人凭借心中的影像冲动,准备实现他们的电影梦想时,发现已无多少空间可供驰骋,电影和导演的角色变得不那么光环笼罩,拍电影变成一件沉重且辛酸的事。他们得在体制、资金、市场、前辈的阴影之间辗转腾挪,不过,他们也由此甩掉了很多历史负担,在中国电影史上,他们也许会以“第一代个人写作者”的身份记录在册:不是别人的“第六代”,而是创造了中国独立电影的第一代。这一代人通过影像表达了存在、个体、尘世关怀以及更多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前辈所不能自由表达的。这是这一代导演的光荣,甚至很可能是他们可以期望的惟唯一光荣。通过他们的电影成名的演员都已走得很远,如周迅、高圆圆、刘烨等等,而他们中一些人还在品味刚刚由地下走到地上的那一点点卑微的愉悦。
尽管已浮出历史地表,等待他们的并非坦途。有人曾把西谚“条条大路通罗马”改写为“条条缝隙通罗马”,这实在是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绝妙写照,如果移用在这一代导演身上,也同样适用,只不过,他们若想通往梦想的“罗马”,可以寻找到的缝隙也并不太多。这代人的电影作品主要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和国内小众观摩的方式传播,在全球化电影格局和中国电影体制之间的缝隙中挣扎生存,像前辈那样昂首挺胸地把作品送进影院面对广大观众,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最奢侈的梦想。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
得奖的、没得奖的,都不奢望本土观众的支持,对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来说,这岂不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活法?然而他们仍然坚强地存在,并且正如电影研究者李道新在本书序言中所说,“他们游走在允诺与禁忌、主流与边缘之间,并为此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但他们的名字,已经跟中国电影的未来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