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为什么要战斗——《紫蝴蝶》

2005-8-8 13:14  来源:清韵论坛 作者:第一光年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娄烨的电影。在家里看的盗版DVD光盘。电视机已经老化,视觉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乌黑且模糊。但整部电影看完下来,喝一口水,触动的痕迹仍旧是清晰并且干净利落。


 
    1928年.中国东北。钢铁,机械,工业化地段,新民报,报童,主角。影片在不规整的摄象角度里开场,缄默安静。日本留学生伊丹英彦离开中国情人辛夏,回到东京。辛夏目睹在报社工作的哥哥被日本人杀害,从特写镜头里我们看见她悲痛愤恨的强烈复仇欲望。



    镜头切至1931年,上海。火车站,混乱无序的摇摆镜头。伊丹被派来中国消灭这里的抗*日集团。辛夏为复仇化名丁慧加入“紫蝴蝶”地下抗*日组织,他们请来一个杀手计划暗杀日本伊丹的上级情报头目山本,可是情报被泄密,发生枪战,在车站公司职员司徒阴差阳错地被误认为是与他们接头的杀手,被日本人抓走,威胁他提供地下抗*日组织的情报。另一方面,辛夏与现在的情人谢明却以为司徒成为汉奸,准备干掉他。当得知丁慧是伊丹的旧情人时,谢明派她从他那里骗取情报,并寻找机会杀山本。可是被伊丹识破,反过来在一次利用丁慧设圈套杀死了谢明。最后在舞会上司徒冲进来,开枪杀死伊丹,自己被乱枪击毙。 

    蝴蝶是一种梦幻和绚丽的象征,而紫色则代表着神秘诡异和迷离。这是从个人感觉解构出来的对这样一部电影名字的诠释。影片虽然情节曲折交错,但却摆脱了好莱坞式的大片臣服于对剧情转折的铺陈而丧失了其内涵的深刻感。不同于一般的抗*日抗争题材片,《》从更为人性化的角度还原了素来我们看到的那些影片中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英雄形象,我们所感受到的是各个年轻的主人公在面临国家社会民族冲突时,那一张张隐藏着痛切的冷峻的面容。



    影片就是这样的在整体独立的历史环境和故事背景中扩散出分裂,个人的情感经历被历史中的偶然性打断,干涉,逼迫。从辛夏开始,她爱上日本人,这样的爱情在当时的时代笼罩下是可耻的,是畸形的,是背叛的,她和他没有资格取得自己对爱情把握的权利。然后伊丹离开,他们没有错,也没有怪罪的根源,民族的冲突成了宿命的唯一理由;接着是辛夏目睹哥哥被日本人杀害,镜头凝固在对辛夏的面部不同大小的跳接特写上,我们听见她从胸腔迸发出来的失控的嘶喊,看见她脸上空无一物的茫然。最后是在舞会上从伊丹嘴里知道,山本安全回到东京了,谢明死了,我们的任务完成了,你们输了。这个女人,首先她失去社会的认同,然后是爱情,再接下来是亲人的依托,最后是什么也没有了,娄烨没有给出煽情,他要的就是那一瞬间的崩溃状态。辛夏成为丁慧并非她所意愿,这只是宿命,这只是她对宿命所选择的抗拒。只可惜,这对宿命的抗拒,终究也还是成了她无法摆脱的宿命。然后是司徒,他是同样是一个原本无辜的人,上班下班,对着镜子整理着装,有着最平常的美丽爱情。却因为偶然性事故被误认,他稀里糊涂变成了杀手,我们看见车站他的女朋友伊玲狠狠拨开逆流的人群朝着枪响的地方奔去,为了找他,成了枪下的牺牲品。他无端被卷进这残暴的事件中,丢失了一切。娄烨给出一个坐在马桶上的长镜头,他以无力而痛恨的姿势握紧手中的枪,对准自己的胸膛,却没有勇气和甘愿以死亡告终,放下的是失声的绝望。和辛夏一样,最终只能失去理智,在扭曲的毁灭欲望中选择复仇。



    这些无辜的人,我们看见她他们在历史的浪潮中飘荡,执迷于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矛盾之中,分裂,无法自拔。他们被情感操纵,被历史操纵,被使命感操纵,被命运的偶然性操纵,变得没有选择,没有退路,从他们穿过大街的脸上,看到的是无悔意亦无甘愿的决绝姿态。甚至是一种盲。也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他们会成为某些政治家或者统治阶级宣传歌颂的标志,也许会被说成是反革命,但是谁知道呢?就如他们的命运一样无从预测。是谁制造了这一切是谁掌控着这一切已经无关紧要,他们只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关在玻璃瓶子里的蝴蝶,纵然完好无损,纵然美丽娇艳,但就凭着这些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徒劳,生存的环境局限了他们追寻和渴望的一切权利。



    直至影片的最后,又转回到丁慧和谢明出发开始革命的片段。或许娄烨是有意制造的这样一种回放,我们听见她像是在喃喃自语地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为什么。 

    关于为什么,没有回答。娄烨把答案藏起来了,让观众自己去找。



    1937年.南京。大屠杀。黑白镜头,看不到血腥的颜色。压抑的抵抗在这沉默的色调中爆发出来,影片结束。无片尾音乐。字幕上。


相关链接: 娄烨 安静 DV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