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24小时

2005-8-7 11:57  来源:网易论坛 作者:creep-01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一:
去年这个时候,我躺在床上百无聊赖,拿着遥控器换台确实是人生最大乐趣之一。
终于,一部国产电视剧让我停止了换台的动作。
国产电视剧一般是和低劣、做作这样的词紧密相连的。
闲着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你原本不想去了解的东西,比如国产电视剧。

电视剧的情节满俗的,好人的老婆孩子被绑架了,作为警察头头的好人不顾一切营救老婆孩子,卧底反卧底离间反离间,枪战凶杀高科技婚外恋无一不包。最离奇的,其实还是片子里好人坏人的装备,好人在的警察局简直先进的不像是国产电视剧,坏人的装备更是让人看的目瞪口呆,卫星实时监控微型监视器无处不在。玄疑一环套一环,线索一个接一个,扑朔迷离悬念叠生。国产电视剧长进了啊。我不由得躺在床上感叹,顺便咬两口苹果。

看完了,我也忘了。我日理万机一秒几十万上下谁有功夫天天记得这么部电视剧?

二:
对于jack baur来说,中年婚姻危机还不是目前最严重的事,女儿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作为一个父亲和爱人并没有更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有的东西,注定是要当事人自己解决的,比如他和老婆在分居半年后重新和好--当然这些家庭问题一定得暂时放到一边了,因为作为美国CTU(反恐部)的直接负责人,他现在有更重要的问题要解决:有人计划谋杀黑人参议员、正在竞选美国总统的David Palmer,此人乃是当今政坛的当红炸子鸡,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望成为黑人总统的人物,他要是死了,必将引起美国的极大震荡。怀着一丝不安,jack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此时,是凌晨12点正。

David Palmer安全了,一连串的阴谋过去后,他用自己的坚持与诚实赢得了美国公众的信任,成功就位总统指日可待,志得意满的他,正在构想如何更好的建设祖国,他付出的代价是,他舍弃了风雨同舟相伴多年的妻子,人太清醒都会付出这样的代价,很遗憾他是这样的人;jack baur抱着妻子的尸体,痛不欲生,即便他可以拯救David Palmer与无数百姓,即便他可以凭一己之力摧毁心狠手辣的黑帮集团,但他却无力拯救自己心爱的女人。
此时,是凌晨12点正。

三:
很多年以前,曾经有一部电影,它并不出色,但它所采用的形式却让人耳目一新:影片里的时间与真实时间是同步进行的,90分钟的电影,就是现实生活中90分钟的事件。影片借此营造了实时的紧张感,令观众有前所未有的投入感。可惜的是,时间长度的限制注定了这样的电影只能作到基本的合格,它没办法在90分钟内交待更多的情节,最多三线进行的故事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本事编好导好的。依靠视觉刺激并不是这类电影该走的路子,警匪悬疑看看《双雄》之类的电影就知道能烂成什么样的了。陈腐的好莱坞警匪片除了大汉独斗群匪和直升机狂炸大楼外已经没办法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传统的剧本优势在现在的暑期动作电影里已经丧失地差不多了,我想看火爆的动作片没错,但我也想体会“心悬到嗓子眼”的刺激。

坦白讲,好莱坞的三秒钟的法则自从在50年代的西部片出现后,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历练与演变,没拍烦观众也看烦了。这几年优秀点的动作电影,比如《骇客帝国》或《丛林奇兵》,都已经不被这种老套的法则所牵引。迈科尔贝这样的导演拍的片子一部比一部奢侈夸张更是说明,警匪电影在视觉刺激上的道路还有很大的潜力的可挖,作特技比写一部好本子要简单多了。难道,除了主人公最后时刻逃离爆炸现场这样的东西外,我们就别无选择了么?

让我们把眼光放到电视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作为影迷是不屑于电视剧这种表现形式的,我想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比如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电影是艺术,电视剧则不是。不论这话对错,单是能有这种说法,就已经表明二者地位上的悬殊差距了。那么,电视剧,有什么好看的呢?

很多年前,我的朋友无影息声曾经在一篇关于电视剧的帖子里谈到:相对于陈腐的电影,电视剧已经远远超越了电影的存在。当时的我,对于这种看法多少还有点不屑,比如被捧上天的《兄弟连》,坦白讲,我不喜欢,也不觉得它能超过《全金属外壳》或者《细细的红线》;多年前我很喜欢《X档案》,但说实话,到了后期,我总觉得《X档案》变成了曹操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我对电视剧的看法,始终还是很多年那个土人的看法:电视剧么,不就是家庭主妇消磨时间的玩意么。

四:
电视剧《24》从一开始就把“事件实时发生”作为最大卖点宣传,在这里,“24”是一个最直观、最形象的描述数字:24小时的故事,用24集来讲,每集一个小时。这样一来,有一件事就是必然的了:再也没有婆婆妈妈的铺垫、没完没了的回忆、死来死去死不了的各色人物,情节推动的速度简直可以用“暴风骤雨”来形容--一个小时内,双塔早就灰飞烟灭;一个小时内,苏联战士把红旗插到柏林;一个小时内,多少生命来又有多少生命走。但作为影视作品,《24》不能只顾情节推进而忽略别的,尤其是当故事由最少三条线同时进行的时候,主人公只能有一个,但配角的戏分也不能忽略不记:表现手法上,当电视屏幕变为三至四个分屏的时候,超大的信息量立刻铺天盖地而来--没错,即便是影视作品,时间仍然是“平行”的:人物A上厕所的时候也许人物B就在经历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而人物C则在烦恼今天到底穿什么,可能隔壁的人物D则在考虑是不是该换个工作或者已经在写辞职报告……平行的时间里,不同人物的行为只能挑选一个重点来表现,分别叙述仍然是首选,并且是必须且几乎唯一的选择,但最精彩的时刻自然是所有人物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而到了这个时候,则意味着故事进入了高潮或者是兴奋点,之前所有的描述与铺垫都在这个时候彻底释放,各个人物的命运如何、他们的选择对于那个虚构世界会有如何的影响……等待观众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心脏承受力的冲击。

但《24》同样有一个问题,一般而言,任何连续形式的作品都会在结尾放下一个悬念来调观众/听众的胃口,比如评书,说书者会在最后留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连续的东西,没有一个牵引观众/听众的线索是没法继续下去的,观众/听众需要一个由讲述者主动灌输的引线产生继续关注的热情--一般来说,这样的引线无非两种,一种是故事进行的发展,一种则是主人公命运的牵引。二者互为包容但又有区分,前者在《24》里的表现就是集与集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季与季之间的关系。集与集之间,故事未完,所以故事需要继续的动力,主人公的命运需要继续关注才能得知;季与季之间,一个故事结束,而主人公还健在,他们的魅力是吸引观众观看的首要要素。那么在《24》里,是不是每集的高潮都发生在一个小时内的最后几分钟呢?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之作。

24》无疑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高潮的出现完全遵照故事进行的安排,并非是刻意营造的时间上的规律,观众永远处于对于情节的高度紧张之中,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四条主要故事线索能分出更多更细的小线索,但一旦这条线索完成了在故事中的作用,那么就绝对彻底将其卡掉,绝不拖泥带水,每次高潮既有对观众耐心与忍耐力的考研,也有对观众智商与情商的小小测试。更突出的是,这样即便在结尾处没有一个明显的引线也不影响观众继续关注的热情--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的事情,那自然要永远追下去看,高超的编剧技术与巧妙的对观众心理的牵引让这部电视剧获得了成功--当然,这绝不是它成功的唯一要素。

五:

拍电影或电视剧,本来就是要给观众讲一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随处可见毫无特点,那么这个电影或电视剧是没有存在的意义的--这是西区柯克的观点,同样,我认为这条规则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影视作品创作(事实上,如果一件事情充满变化与不可预料的走向的时候,我们会习惯地说,这件事真戏剧化啊!所以说,广义上说,这条规则是适用于所有影视作品的创作的。),在《24》里,由于本身讲述的就是警匪类体裁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本来就不为广大民众所了解,能真身参与其中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此类故事中,不怕夸张不怕戏剧化,怕的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怕的是放不开没魄力,哪个观众能忍受一个平平淡淡的反恐故事?哪个观众愿意看一个警察上班喝茶聊天看报纸下班买菜作饭看电视的纪实故事?所以在《24》里,观众需要的就是紧张刺激,就是路转峰回大起大落,而处在在这样水尖浪口的故事主人公,更不能是平常人物。

坦白讲,正和他的名字一样,JACK绝不是一个外表上很吸引人的男人,身材中等,长相也并不英俊,但是,你绝不能靠外表去判断一个人,尤其当他是CTU的局长的时候。

如果你要问我,是什么让JACK BAUER如此具有魅力,如此像磁铁一般吸引我这样20几岁涉世未深的成年人,为什么能让我从心底里感觉到JACK是一个百分百值得信赖的人?我的答案不会出奇:因为他的智慧。

男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会说是地位金钱,有人会说是内涵风度,对于我来说,男人要值得信赖,当然首要的是智慧。就像每次故事出现一个峰回路转的变化、出现出人意料的新情况的时候,《24》里有两件事是最值得期待的:JACK果敢的行动,David Palmer冷静的判断。而之所以这样的事值得期待,全都因为二者那无比的智慧。

当你知道你工作的同事里有叛徒时,你会怎么办?当你家人的安全与国家的安全和你的本职工作产生极大矛盾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当你因为种种原因被恐怖份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你会怎么办?当你的理想与现实的生活已经没法相容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如果是个普通人,当他面对上述问题的时候,他也许会泡杯咖啡点根烟,上天涯或猫眼发个帖子起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引来无数闲人大发评论,然后再闭关思索最后得出一个也许两全其美的妙计……嗯哼,这样的解决方式,确实已经为我们很多人所接受,但是,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他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恐怖份子,他们面对的是国家的责任与火线上的任务,他们需要在短短几秒内拿出最实际、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毫不犹豫地立刻执行否则就有可能立刻遭受灭顶之灾并且是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陷入震荡之中……压力很大?如果剧中的人物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我们这些剧外的看者们怎么手心出汗心悬一线!

在这种时候,我们可爱可敬的主人公靠什么来解决问题呢?没错!智慧!我们从来都说“大智大勇”,智慧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正因为智慧,JACK才能在最万分火急的时候作出最合适、最合理并且也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DAVID才能在最复杂的环境中用自己恪守的原则来解决问题。正因为智慧,这两个男人才成为整部《24》中最让人值得敬佩、最能让人信赖的男人。

六:

Kiefer Sutherland,在《24》之前,他并不是一个著名演员,我对于他的全部印象,都是《DARK CITY》那部故事出色但严重缺乏细节与节奏失衡的电影,他在里面扮演了一位悲剧式的舍生取义的大无畏医生,背负着叛徒的罪名,默默的为人类的生死存亡作最后的努力。《DARK CITY》并不是一部完善出名的电影,但Kiefer在电影里略带神经质的表演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说话上气不接下气的方式,更是让当时的我愤怒的大喊:“你不会好好说话么?!”

在看了《24》系列后,我突然意识到,在Joel Schumacher导演、Larry Cohen编剧 的《电话亭》里,Kiefer也有表演--有点特殊,但足以让每个看过的人记住--那个神一般的声音,知晓一切,掌控一切,尖刀般直刺人虚伪的面具,血淋淋的剥下人伪善的外衣,毫不犹豫的杀人,轻视生命的态度,但却强大的让每个人不寒而栗……Kiefer在片中用声音把好莱坞当红小生Colin Farrell的风头全部抢尽,大概影史上用声音抢戏,能作到这一步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我甚至在想,也许在《电话亭》里,那个神秘的声音其实就是JACK BAUER的阴暗面--想想看,当JACK那样的一个人打算用恶作剧一样的方法来惩罚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很可怕呢?

24》里,Kiefer Sutherland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任何溢美之词加在JACK BAUER身上都毫不过分。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也许在第一部开始的时候,电视剧主创人员并没有把JACK作为一个身手异常了得的动作英雄,所以第一部里,JACK的动作戏并不是很多,其中有也只是一些开枪以及一些动作片里的常规场面,但从第二部开始,主创人员可能意识到,JACK这样的一个形象,没有李小龙一般的身手是不完美的,所以JACK才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敏捷身手,剧中干脆就刻意说明:JACK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天才杀人机器。也因为这样,《24》里就开始毫不避讳打斗、动作这样的场面,有这样一位战争英雄在,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我尤其记得第二季最后的时刻,身负重伤的JACK几乎是用NEO般的方式了结了恐怖份子的性命,配合上当时紧张的音乐、快速的分镜、不停的跳轴与演员及其专业的表演--当时我甚至感觉到好久都没见过如此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

Dennis Haysbert,同样,在《24》之前,我唯一有印象的就是《13TH FLOOR》里那个黑人警官(说起来很有趣,《DARK CITY》与《13TH FLOOR》是有些类似的科幻电影,二人在电影里的角色甚至都有点相象,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么,呵呵),多年后,我仍然记得那个黑人警官在得知事情真相后的反映:你可以选择离去或毁灭这个世界,但请尊重我们这些生命。当时就暗自佩服这样的人物,能坦然接受事情的真相,绝不是一般人可以作到的事。

在《24》里,我曾经看到的评论说“David Palmer这样一个“哲人王”式的角色,只能出现在两个地方--美国电视剧和古希腊。”我以为这样的评论实在是入木三分,David Palmer是一个异常坚持自己原则的人,他作事所遵从的就是自己的原则,但这样的原则,是建立在对于政治、人生、亲情等等等等世间万物的清醒认识上的,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当我们需要一个领导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领袖--至少,他比那些为了突出自己而想方设法去隐没过去的领导人要强太多了。

七:

24》全程采用手提摄影机拍摄,营造出紧张的纪实风格,而且在后期剪辑中,我们发现,片子被刻意剪辑成出现严重跳轴的状态,如果这是国内某文盲导演的作品也就罢了,可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如此严重的跳轴绝不会是技术问题,那么只能认为,这是电视剧制作人员的故意为之。
对于《24》来讲,流畅性与叙事的节奏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剧本足够硬、演员表演到位的前提下,必要的拍摄手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为了营造紧张感与及时感,在激烈的动作场面时镜头总是被控制在可以容忍的摇晃范围内——过分的摇晃只会让观众产生烦躁的情绪,想想《The Blair Witch Project》里的那些粗糙的镜头吧,但是,那是恐怖电影,在那种情况下这种摇晃是电影所必须的——为了把观众带到反恐第一线,很多时候采用了JACK的主观视点;由于片子本身需要的是强烈的紧张感,所以长镜头几乎没有在电视剧中出现过,紧凑的画面剪切、多机位的场景表现,还要就是,故意为之的跳轴。
在现今的电影里,近期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典型的跳轴的运用就是《The Matrix III》里NEO与SMITH大战的时候,那个超大号故意到所有人都看的出来的跳轴,龌龊斯基兄弟想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很简单:他们本来就是一体,所以是不存在跳跃与非法的。而在《24》里,当然没有这种哲学上的内涵给观众研究,更多的只是一些为了营造纪实风格与紧张感而故意为之的镜头语言。在这里,本来会造成严重信息错误与视觉误差的跳轴变成了最好的“紧张感”的营造工具,人物命运在几秒钟内大起大落,突发事件接连不断没完没了,政府内幕勾心斗角,谁都会是敌人,和谁的联系都有可能即时中断,众多的出场人物也许没有几个能活的了全季……在这个时候,保证叙事的足够流畅,运用跳轴把片子的节奏调整的让人感觉到在混乱中有条不紊,在慌乱中处惊不变。和2002年的电影《The Bourne Identity》相比,也许缺少了几分雷霆万钧的出击力量,却胜在严谨的逻辑与高明的调控手段。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