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工厂就是主人公
《
铁西区的冬天给我印象尤甚。寒冷是很深刻的记忆。记忆同样深刻的还有户外的张口呼吸。你只要一张嘴,合上后满嘴便是细细的沙粒,嚼起来咯吱咯吱的。大学时我们开始了解“污染”这个词,那时甚至“环境保护”也是一个很遥远的词。认识“污染”的严重性还是从大学英语课本中谈“Pollution”开始的。生活在铁西区,学化学工程的我们居然也没有想过我们是在一个如何严重地被”Polluted”的环境里。
那时的沈阳没有对于污染、环境保护以及很久以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铁西区在沈阳,也没有和平区沈河区那样的“高贵”感觉。铁西区因为产业大军的云集而显得土气和低贱。你没有办法摆脱这种感觉。工人那时虽然还是“领导阶级”,但已经不再是呼风唤雨之辈了。然而,铁西区还没有感觉到更大的失落还在后面。
1999年我到沈阳出差,到学校的校园里转了一圈儿。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出租车的司机以沈阳人一向的热情洋溢,述说着对于“他们的”慕绥新市长的敬仰——沈阳的大街正在疾速地拓宽,沈河和平两个区像是重新妆扮后的妇人,开始呈现一种风采。而铁西区呢?——从建设大道向西而去,车一过铁路桥(北面不远就是那个著名的“沈阳南站”),我仿佛到了一座已经死掉了的城市。铁路桥东西两侧是两重天。铁西区的污染明显减轻了,当然那些熟悉的高大的烟囱也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没有一丝呼吸。一路走过去的时候,建设大道两旁的建筑和厂房都似乎是在很早以前的某个时刻倏然停止了它们的功能。马路两边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骑车人,马路上的车辆也似乎无精打采。
1999年的沈阳市铁西区,连同我的校园,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无法排解的凄凉。
2002年,我再一次回到铁西区。这次是参加学校50年校庆。母校搬出了铁西区,到了城市边缘的一个地方,校园面积扩大了十几倍。而原来的老校园正在待价而沽。铁西区的工厂的烟囱仍然没有呼吸,但我的感觉中,铁西区的颜色不再是灰灰和乌乌的了。天空现出了蓝色。
直到2002年,铁西区才开始发生着一些令人既希望又茫然的变化。
路边和小街区内大量的建筑物(包括那些五六十代的住宅)已被拆除或等待拆除。铁西区的一些过去的贫民窟一般的凌乱的平房区已经变成了新式的住宅小区。工厂的烟囱仍然没有呼吸,但在铁西商业中心—铁西百货商场一带的地区—已经显现出一些繁华。人群也似乎活跃了一些。
有迹象表明,我的同学和老师们也似乎证实了这一点。铁西区正在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那些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仍然是中国制造业象征和旗帜的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工厂的名字也许将要从此彻底消失了。沈阳水泵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电缆厂,等等等等。他们曾经辉煌多时,并代表着沈阳这个重工业基地的形象。但今天,它们,连同那庞大的产业大军,已经无可逆转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那些满目的残垣断壁也许就成了他们理想或梦想的终曲。
《
广义上说,“铁西区”并不仅仅存在于沈阳。也并不仅仅存在于城市里。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