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观《那山那狗》札记

2005-7-18 14:12  来源:清韵论坛 作者:扫地和尚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闻名以久,但却是在本学期的电影欣赏课上才看到这部影片。我从前对霍建起的印象并不如何深,只看过他一部《》。



    后来看到一部《情人结》,才发觉霍建起这个人是属于村野的,他能捕捉到湖南农村的魂魄,以一种美丽而湿润的方式传达来。



    上学期间是很浮躁的,整天翘课。晚上是通宵玩游戏看电视连续剧,然后一睡一个整天。那天凑巧在中午醒来,便去上了下午的电影欣赏课——然后,就看到了《那山那人那狗》。


 
    坐在教室里头脑发晕,在老师介绍影片时就没怎么听得下去,待得开播的时候,就是突如其外的,身子像被什么撼动了一下,昏昏沉沉的脑袋像被冷水淋了一下,猛然昂起来,既而心如沉入碧绿古潭,如听万壑松涛……只因为那高拔寥亮的笛声,如斯的静定、山高水远、而带了些湿润意味的笛声。



    故事的叙述节奏是平静而从容的,有写到骨子里的一种静,能令响水止沸,浮躁收敛,云止水停。原来我不喜欢在电影的开篇有字幕介绍背景的,以为才力浅绌的导演才会如此施为,他们因拙于表意,故而如此。但有《那山那人那狗》的字幕出现却让我感觉到自然得像是水的流动,仿佛是为整部电影节奏奠定基调,也许霍建起正是为创造淡然低缓的叙述口吻而设置的,他就是想要那种抽着烟卷的农民带着涩意的讲述,就是想要在槐阴下坐着青石的闲说世事,就是想要打开了一卷山水,扑面而来的水墨之气。



    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是在八十年代的湖南山乡。我生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成大,八十年代对于我的记忆来说是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和梧桐叶间的阳光、飘曼的歌声;在我的想像中,那个年代是清新的、质朴的、善良的、进取的。



    将通俗歌曲用得这样准确到位而绝不媚俗,绝不伤及氛围,反而有一种特殊的力量。除贾樟柯之外,在《那山那人那狗》中感会最深。



    电影色调:有些湿意,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感味:有些悠远的苍凉,有些如鲠在喉,



    情感:平静得到了极处的时候,轻和地触碰你的心弦,真正让心底荡开涟漪。一些人性中的坚忍和善良尤其让人觉得遥远,但弥足珍贵。



    所用的意象都是青石阶上滴雨,俯拍的山间溪湍,莽苍的松涛与竹林。


 
    生命在缓缓移动的长镜头中上演着具有普遍意义的轮回。那是父与子两个具有生命象征意义的符号。当儿子在山溪前背起父亲,父亲回想起儿子童年时,自己背负他路经闹市的场景——父亲竟无声地划过两行清泪——那是轻脆而锐利的叩响心灵的声音,灵魂战栗了,怀想浮现了,胸腔开始激烈的作响,一切的一切,总是如此自然而然的走来,却把我带入了意料之外的强烈感动中去。



    老先生的表演淡然近穆,使我记下了那个名字: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滕汝骏。而刘烨有些青涩的表演亦可称道。



    山青水碧,中有佳人。那个美丽的侗族姑娘。与少年虽未吐真意,但欲辩已忘言,情愫是何其的柔韧而美好,不涤荡半点俗世尘埃。——而令我心头一震的是,这个故事,与父亲的爱情如此的相似,老邮递员与新的邮递员们,大山里的生活是反复而缠绕的啊,下面的一代又会走上老一代人步伐的起点。



    那个山乡喧嚣的夜晚,侗族的寨子里热火朝天,儿子与美丽的侗族姑娘相对而舞,节拍铿锵,少年英挺而健康,少女妩媚而柔美,原本该含笑看着的父亲忽然发出叹息,眼前不自觉的掠过的,都是自己年轻时与爱人相识的画面。



    相较之下:《》虽然平静,却在这平静下藏了尖锐,让人有些揪心,但《那山那人那狗》则始终清淡如茶,只在唇齿离开杯沿的时候,体味到一点淡泊的苦涩之意,然后又是静怡的清甜。



    亲情、爱情、和对社会和周围人的关怀,一切都在进程中,一切没有结尾。在这个简单的故事或者说是生活片段中,我没记下任何“情节”的痕迹,我只记得苍翠的山林,和挥衣而去,山岳茫茫,暮云已远。


相关链接: 贾樟柯 刘烨 霍建起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