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清洁》:从东方到西方的蜕变

2005-7-7 9:46  来源:网易娱乐 作者:表江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十多年前,一部《阮玲玉》让张曼玉获得了柏林影后,十多年后,一部《清洁》让她成为戛纳影后。在《阮玲玉》中,张曼玉展现的是完全东方的幽怨和充满哀伤的美丽,而在《清洁》中,她除了皮肤是黄的、头发是黑的,已经几乎看不出任何东方的痕迹。或许,这样一个从东方到西方的蜕变过程,正是张曼玉这许多年来的成长过程,也正合了《清洁》的片名,洗尽铅华,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很多年以前,我曾看过张曼玉和她前夫阿萨亚斯第一次合作也因此而相识的《女飞贼再现江湖》。那还是只认明星的录像厅时代,看到张曼玉三个字就去了,以为是部刺激的港片,结果只看到张曼玉穿着一身黑色紧色衣在房顶上钻来钻去,除此以外,好象没有别的剧情,就算有也完全不记得了,对白也稀少得可怜,是一次相当令人沮丧的观影经历。那时候不知道这是张曼玉在尝试新的发展,只不过尝试得不算成功而已。

  如今看《清洁》,应该说进步的不止张曼玉一个人,阿萨亚斯在叙事上的进步也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可以看出他本质上仍然是那个前往台湾拍摄《侯孝贤谈侯孝贤》纪录片的热血电影青年,但昔日理想在今天多少是更加成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外人看见的当然只有结果,其间过程则只有自知。而且离婚夫妻再见仍是朋友,合作拍摄这个关于一个迷失女人在丈夫猝死后努力重获新生的故事,不禁令人忍不住想象故事与现实之间暗藏的千丝万缕联系。

  《清洁》算是一部典型的欧洲小众电影,除了张曼玉具有一定的明星效应外,从外在形式到叙事手法都完全作者化,但好在《清洁》并没有大多数欧洲艺术片絮絮叨叨、嘈嘈切切急于表达自己的通病,镜头如同一个旁观者一样叙述着一个女人重获新生的过程,这是《清洁》能从大量欧洲片里脱颖而出的原因。《清洁》的女主人公的丈夫虽然死得十分突然,但浸染于他们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其实一早存在,毒品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而已,丈夫的死对于女主人公而言,其实正如壮士断腕一般,要么新生,要么彻底沉沦,这个过程张曼玉的表演举重若轻,确实相当出色,影片最终选择让女主人公走出了内心的迷茫,张曼玉在录音室里唱歌的结尾处理得冷静而充满感情,堪称全片的点睛之笔。

  《清洁》是属于张曼玉和阿萨亚斯两个人的,虽然没有张曼玉的表演不可能成就这部影片,但没有冈萨亚斯的话,张曼玉也同样不可能如此切实自然地融入西方社会。我觉得戛纳评委之所以将影后给张曼玉的最大原因就是,你几乎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东方女性可以如此自然地主宰一部西方电影,尤其因为《清洁》是一部生活化的电影,更需要女主角适应西方社会就像一直在此生活一样。在西方评委的记忆里,张曼玉留给他们的印象恐怕是《花样年华》时的苏丽珍和更久远之前的《阮玲玉》,那充满东方风情的压抑和幽怨,摇身变为现代西方的堕落和迷茫,这种冲击力和新鲜感,恐怕任谁都抵挡不了。其实如果恶毒一些地设想,若将《清洁》的女主角换成一个西方女演员,显然能够完成这个层次表演的女演员不在少数,而影片所能获得的关注度恐怕也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张曼玉所赋予《清洁》这部影片的除了她的优秀表演之外,显然还有她的东方身份和知名度。

  就张曼玉自己而言,在西方她是更自由更大程度属于自己的。在香港,大概只有拍王家卫的戏还算得上是一种挑战。而在内地,我们看见的只有称得上是暴殄天物的《英雄》。而《阮玲玉》十多年之后,严格来说,张曼玉并没有一部全面超越的作品。1992年《新龙门客栈》的金镶玉让人耳目一新,但深刻印象恐怕来自声色之娱。96年的《甜蜜蜜》,算是当时走向低谷的张曼玉的又一次契机,但香港文艺片的格调再高也有局限。这之后再一次大红大紫,就是托王家卫之福了。到如今戛纳影后头衔加身,张曼玉华人女星的头牌位置恐怕已是牢不可破了,章子怡虽然势头迅猛,但作品远不及张曼玉扎实,而且张曼玉的经典魅力受观众正面肯定程度也是她望尘不及的。而与张曼玉同时期的香港女星,大多已嫁人生子或业已销声匿迹,刘嘉玲算是从90年代一直走到今天的,且因《无间道2》中的演出备受肯定,但她在演技上一直没有像张曼玉那样受众人肯定。所以看起来张曼玉在华语电影圈是风头无两,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这条路几乎走到了尽头,因此《清洁》的出现说明张曼玉非常清楚西方对于她而言是一个明智的出口,不仅是她个人需要一个更自由的空间,而且也可借此拓展国际声誉,同时保持在华语电影圈内的位置。事实也证明,《清洁》让她的演艺生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虽然此后的突破可能会更加艰难,但是对于张曼玉,从最初的一个做着明星梦爱慕虚荣的小女生到今天的超级巨星、女人之中的女人,她肯定比谁都清楚脚下的路要怎么走。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ZyDrfuvkpl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