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旅客
2005-7-6 8:03 来源:清韵论坛 作者:苏七七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意外的旅客 》有一种意外的缓慢漫长的风格。两个钟头的片长,讲一个红玫瑰与白玫瑰式的故事。
麦肯与莎拉结婚很多年了,有过一个可爱的儿子伊森,但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伊森被歹徒杀死。电影从儿子死后一年开始。房子里有光线暗淡、抑郁,小狗不安而暴躁。妻子终于说:“我们离婚吧。”——这个时候,他们想的说的,都不是爱情。也许爱情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平淡下去了,但是有房子、小狗,有共同的生活,还有共同的爱——伊森,足够他们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当共同的爱消失了之后,两个人在这座房子里的生活显得又空又冷。而且,这两个人有一个大问题:他们都一眼看上去就是“知识分子”,生活的、命运的问题,带来了形而上的困惑: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能够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开枪,那这个世界是多么恶,人性是多么恶,怎么能坚持在这个世界上过下去?这两个人的人生观都被打击得一团灰暗,而两团灰暗加在一起,更让人看不到希望。
莎拉走了。麦肯要出差,把小狗寄存在一家宠物旅馆里。他的工作是一个作家,专门为旅游杂志撰稿,写旅行书。他会细细地在书里写清,出一趟门要带多少东西,怎么样能让自己出个远门还象是坐在家中的安乐椅中。麦肯的笔调细致、清晰,几乎带着一种忧郁。在他的计划中,“意外”是在计划外的,而且充满着对外界、对他人的种种疏离与不信任。旅途中总是要准备一本书的,不单单是用来打发闲暇,而且用来向身边絮聒的陌生人树一块免战牌。他是一个专业的、孤单的旅人,他象是生活在全世界,又象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旅行箱里。——没有意外。只是有时在异乡的广场上,风雨吹翻了他的伞。
回过头去讲那家宠物店吧。在店里,麦肯遇上了一个叫妙丽的女人,她真和他们是一个生活圈子里的。看上去没受太多教育,没有太高教养,讲话时过份热情,从不和别人保持距离。她好象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麦肯,在他在领小狗时,特意打扮过:低胸的大花衣裙,手上戴着一寸长的鲜红假指甲。开始的时候,麦肯对她是惊讶中甚至带一点厌烦的,一个陌生人给他留电话,说“有空可以聊聊”,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一个人住在大房子里,神情恍惚,梦见了伊森。跟伊森说:“我还以为你已经死了。”
妙丽还是一头撞进了他的生活。她离过一次婚,带着一个七岁的孩子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有着先天过敏症,要小心照料。她住在贫民区的窄小的房子里,屋里子里凌乱地堆着各种颜色。在麦肯最黑暗最低迷的时候,她把他带回了家,久久地抱着他,让他放松下来,解下他的衬衫,脱下他的鞋,让他睡在自己的床上,麦肯微弱地抗议:“我们只睡觉。”这种事情都要规划吗?恐怕规划不了吧。
他们醒来时,麦肯多半觉得有些恍惚,但是身边的身体温热、柔软,又是切切的真实。他居然和妙丽同居了。是妙丽治好了他,把他从过多的回忆、反省、茫然中拉了出来,让他重新对“此时此刻”的生活有了感受。他看着这个女人一边擦盘子时一边哼着歌,露出了一个难得一见的笑容,此时此刻,他心里头是爱着她的吧?
但他还是没有与她结婚,这种生活不象是他的生活。他一贯地冷淡低落,忽然颜色鲜明起来,心里也许暗暗觉得是个不坏的意外,但终究不是他的常路。在妹妹结婚的婚礼上,他又遇见了莎拉,她穿着藏蓝色,剪裁得简洁得体的裙装,看上去大方美丽。麦肯觉得这个女人要更熟悉得多,他们太“般配”了,而且一起生活了那么久。莎拉想回头,给麦肯电话:“我可以回去住吗?”麦肯就自己也回去了,他们买了张新床,在新床上做爱。生活好象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虽然一切都象是很好的样子。可他们又开始争执了。这个争执真是毫无必要,毫无道理,——不过夫妇之间的争执,多半如此。如果说了解,莎拉也许比妙丽还要了解麦肯,而且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总是能把麦肯的问题说得一针见血:太冷、太远,不会关心别人的心理感受。但是这些东西说出来又有何益?莎拉是个好大夫,妙丽却是药。一个病人的身体需要的,还是后者。在麦肯与莎拉的关系中,有些不好的东西:互相之间是索取的,如果索取不到,莎拉容易苛责,而麦肯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把生活的问题迅速地归纳、总结,最后指出发现一个让人沮丧的形而上困境,是一种文明病,他们两个都病着,没法子互相安慰。
麦肯又去出差,去的是巴黎。他在飞机上遇到了妙丽:这个女人有一种生机勃勃的行动力,倒有可能是因为不那么爱思考,所以保持着特别直接的生活本能。她跟着麦肯,想要再努力一次,麦肯把他推得很远。麦肯一个又一个地打电话给莎拉,想坚定自己的想法。他在巴黎生了病。莎拉也来了,她温柔照顾麦肯,本来这些都很好,但是,莎拉却又开始怀疑了:她遇见了妙丽,麦肯怎么证明他们不是相约来巴黎的?
麦肯说不是。但是莎拉不相信。不信任最后毁掉了长久的情分,相处的可能。其实能够理解,莎拉是个完美主者,生活的、感情的细小的瑕疵,在她眼前总是历历在目,但她又无力改变,更生烦恼。而妙丽的生活其实处处是要操心的问题,但她的天性热情乐观,反而却能不那么汲汲于自己的困境,而在关心别人中,又获得了力量。
麦肯最终离开了莎拉,和妙丽在一起。他爱谁呢,难说。这个电影的主题不是爱情,他说:“我现在觉得,爱一个有多么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时,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因此,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中年”的片子。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折腾过了,经历过了,最后剩下的是对安稳的、轻松的、快快乐乐的生活的一点盼头。这是个传统的家庭伦理,但从头到尾就没有“我爱你”这句台词,在麦肯、莎拉、妙丽之间,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考虑:对于妙丽来说,有麦肯的生活更好些,对莎拉来说,有麦肯的生活是已经习惯的,已经熟悉的。其中未必就没有着社会地位的经济关系的等等度量,但整个社会是相对丰裕的,人人的日子都还过得下去,这种度量里就还留着温暖的情感安慰。换了张爱玲来写这个故事,恐怕要更“图穷匕现”得多,不象这个片子,保持着温吞吞的口气。
看《意外的旅客 》,头一回看了一会儿,就不幸睡着,第二遍打点精神细看,倒在细节处看出了不少编剧导演的用心处。这个整体上显得有点疲乏,也不深入的故事,全在于细节保持着一种美好的质感。麦肯接妙丽的电话时,那种不耐烦的表情,混杂着强者与弱者的神色:他有资本拒绝别人,可又把自己沉在孤单茫然里。让人觉得,这个男人有点狠心,可又可怜。这微妙之间的度,威廉
麦肯与莎拉结婚很多年了,有过一个可爱的儿子伊森,但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伊森被歹徒杀死。电影从儿子死后一年开始。房子里有光线暗淡、抑郁,小狗不安而暴躁。妻子终于说:“我们离婚吧。”——这个时候,他们想的说的,都不是爱情。也许爱情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平淡下去了,但是有房子、小狗,有共同的生活,还有共同的爱——伊森,足够他们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当共同的爱消失了之后,两个人在这座房子里的生活显得又空又冷。而且,这两个人有一个大问题:他们都一眼看上去就是“知识分子”,生活的、命运的问题,带来了形而上的困惑: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能够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开枪,那这个世界是多么恶,人性是多么恶,怎么能坚持在这个世界上过下去?这两个人的人生观都被打击得一团灰暗,而两团灰暗加在一起,更让人看不到希望。
莎拉走了。麦肯要出差,把小狗寄存在一家宠物旅馆里。他的工作是一个作家,专门为旅游杂志撰稿,写旅行书。他会细细地在书里写清,出一趟门要带多少东西,怎么样能让自己出个远门还象是坐在家中的安乐椅中。麦肯的笔调细致、清晰,几乎带着一种忧郁。在他的计划中,“意外”是在计划外的,而且充满着对外界、对他人的种种疏离与不信任。旅途中总是要准备一本书的,不单单是用来打发闲暇,而且用来向身边絮聒的陌生人树一块免战牌。他是一个专业的、孤单的旅人,他象是生活在全世界,又象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旅行箱里。——没有意外。只是有时在异乡的广场上,风雨吹翻了他的伞。
回过头去讲那家宠物店吧。在店里,麦肯遇上了一个叫妙丽的女人,她真和他们是一个生活圈子里的。看上去没受太多教育,没有太高教养,讲话时过份热情,从不和别人保持距离。她好象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麦肯,在他在领小狗时,特意打扮过:低胸的大花衣裙,手上戴着一寸长的鲜红假指甲。开始的时候,麦肯对她是惊讶中甚至带一点厌烦的,一个陌生人给他留电话,说“有空可以聊聊”,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一个人住在大房子里,神情恍惚,梦见了伊森。跟伊森说:“我还以为你已经死了。”
妙丽还是一头撞进了他的生活。她离过一次婚,带着一个七岁的孩子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有着先天过敏症,要小心照料。她住在贫民区的窄小的房子里,屋里子里凌乱地堆着各种颜色。在麦肯最黑暗最低迷的时候,她把他带回了家,久久地抱着他,让他放松下来,解下他的衬衫,脱下他的鞋,让他睡在自己的床上,麦肯微弱地抗议:“我们只睡觉。”这种事情都要规划吗?恐怕规划不了吧。
他们醒来时,麦肯多半觉得有些恍惚,但是身边的身体温热、柔软,又是切切的真实。他居然和妙丽同居了。是妙丽治好了他,把他从过多的回忆、反省、茫然中拉了出来,让他重新对“此时此刻”的生活有了感受。他看着这个女人一边擦盘子时一边哼着歌,露出了一个难得一见的笑容,此时此刻,他心里头是爱着她的吧?
但他还是没有与她结婚,这种生活不象是他的生活。他一贯地冷淡低落,忽然颜色鲜明起来,心里也许暗暗觉得是个不坏的意外,但终究不是他的常路。在妹妹结婚的婚礼上,他又遇见了莎拉,她穿着藏蓝色,剪裁得简洁得体的裙装,看上去大方美丽。麦肯觉得这个女人要更熟悉得多,他们太“般配”了,而且一起生活了那么久。莎拉想回头,给麦肯电话:“我可以回去住吗?”麦肯就自己也回去了,他们买了张新床,在新床上做爱。生活好象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虽然一切都象是很好的样子。可他们又开始争执了。这个争执真是毫无必要,毫无道理,——不过夫妇之间的争执,多半如此。如果说了解,莎拉也许比妙丽还要了解麦肯,而且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总是能把麦肯的问题说得一针见血:太冷、太远,不会关心别人的心理感受。但是这些东西说出来又有何益?莎拉是个好大夫,妙丽却是药。一个病人的身体需要的,还是后者。在麦肯与莎拉的关系中,有些不好的东西:互相之间是索取的,如果索取不到,莎拉容易苛责,而麦肯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把生活的问题迅速地归纳、总结,最后指出发现一个让人沮丧的形而上困境,是一种文明病,他们两个都病着,没法子互相安慰。
麦肯又去出差,去的是巴黎。他在飞机上遇到了妙丽:这个女人有一种生机勃勃的行动力,倒有可能是因为不那么爱思考,所以保持着特别直接的生活本能。她跟着麦肯,想要再努力一次,麦肯把他推得很远。麦肯一个又一个地打电话给莎拉,想坚定自己的想法。他在巴黎生了病。莎拉也来了,她温柔照顾麦肯,本来这些都很好,但是,莎拉却又开始怀疑了:她遇见了妙丽,麦肯怎么证明他们不是相约来巴黎的?
麦肯说不是。但是莎拉不相信。不信任最后毁掉了长久的情分,相处的可能。其实能够理解,莎拉是个完美主者,生活的、感情的细小的瑕疵,在她眼前总是历历在目,但她又无力改变,更生烦恼。而妙丽的生活其实处处是要操心的问题,但她的天性热情乐观,反而却能不那么汲汲于自己的困境,而在关心别人中,又获得了力量。
麦肯最终离开了莎拉,和妙丽在一起。他爱谁呢,难说。这个电影的主题不是爱情,他说:“我现在觉得,爱一个有多么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时,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因此,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中年”的片子。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折腾过了,经历过了,最后剩下的是对安稳的、轻松的、快快乐乐的生活的一点盼头。这是个传统的家庭伦理,但从头到尾就没有“我爱你”这句台词,在麦肯、莎拉、妙丽之间,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考虑:对于妙丽来说,有麦肯的生活更好些,对莎拉来说,有麦肯的生活是已经习惯的,已经熟悉的。其中未必就没有着社会地位的经济关系的等等度量,但整个社会是相对丰裕的,人人的日子都还过得下去,这种度量里就还留着温暖的情感安慰。换了张爱玲来写这个故事,恐怕要更“图穷匕现”得多,不象这个片子,保持着温吞吞的口气。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