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2004年大陆电影存档

2005-7-1 11:08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张献民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有人走阳光道,有人过独木桥。如同中国目前整体形势,中国电影在多套结构并存、相互排挤或相互漠视当中,多种声音纷杂,各自蓬勃发展或苟延残喘。具体的作者们多数在几套话语中寻找自己的名利或创作点,典型为
*部分第五代继续攀登古装主旋律的高峰
*部分第四代继续急降当代主旋律的陡坡
*比第六代更年轻的不少人们在尝试粉红色路线(这点后面详细说明)
*独立影象步入官方可以允许范畴的结果还让人拭目以待
*更年轻的作者继续着独立影象的实践


官方立场

官方一直想鼓励产业化。数字是领导汇报的工具。但年底广电总局新任领导又开始强调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社会效益只有虚词而没有数字。不同级别的官员口中话里话外“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叛徒”、“小心不要被敌人利用”等用语不时闪现。气氛仿佛回到几年前电影环境更紧张僵硬的时刻。比如总理可以关心矿工、收不到钱的民工,但电影不行。
当然,第四代风格的电影里可以拍摄一个农民受坏人坑害没拿到工资,但很快就会有个改革派的市长或其他官员出来义愤填膺地为他摆平,而且农民会热泪盈眶地紧握住官员的手。晚七点央视新闻里有的内容,电影里都有;新闻里没有的,电影也能做到。
这根本违反电影的本性,甚至违反人性。比如电影拍犯罪分子,并不是要只给犯罪分子看,而是给大家看的,这可以算常识吧?人性的问题,领导天天在慰问矿工和受坏人欺负的民工,但等他要看电影的时候,看到的还是他在慰问受水灾的农民,好象领导连看电影的时候也不能休息一下,所以说拍这样电影的人太没有人性。

人性的例子两则。

其一《张思德》。窑洞前一片月光,无知儿童天真烂漫地问张叔叔:你烧炭给谁?张叔叔满怀无限深情地回答说:给最需要温暖的人。
情节和现实中消费张先生温暖的是影片中的男二号人物。
多么人性的对白!编剧为大作家刘恒,他早年有篇小说讲的都是饿肚子的事,中期小说向洋派发展同时兼顾电视剧创作,现在是北京作协一把手或二把手。导演叫尹力,早年有电影〈我的九月〉。尹导演不仅有人性,还有党性,在拍摄期间受了张思德精神的感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后一点信息我是根据剧组临时党支部书记对电视台记者的表白。
另一个例子是《青年邓小平》。他紧抱着法国工友高呼:你的腿……怎么了?工友哽咽地回答:被工头的狗腿子们……打断了……
哎呀!多高超的对白!还是法语的!可见人性相通,中法友谊,共产主义的国际性,英特纳雄耐尔……
这样饱含人性的对白,编剧和导演我都不知道是谁,也就没办法在这里拍他们的马屁。


影院状况

从03年开始各大城市陆续建立了一些新式多厅影院。而且主要是从03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些影院依托于在当地占据垄断地位的旧院线,资金方面与中国目前大部分行业的状况相似,即国外有部分介入,国内的部分整体上还占主要地位。03年底法律的改变使得外资可以占据大股。
华纳与万达携手在不同城市建立多厅影院,加入当地院线,其它国外资本也可能加入跨省连锁的影院行列。但节目供给仍由从旧垄断公司脱胎来的老院线把持,它们是地头蛇。所以外来的强龙在可见的未来仍然将分散经营,就是在旧院线中经营,不可能形成跨省联营。
各地的旧院线以资金形式加入了大部分新影院,新影院为保证几乎垄断的影片供应也对旧院线恭维有加。外来资金与旧垄断商业机构正象新婚夫妇一样交杯换盏,白天可能吵吵架,晚上枕的还是一个枕头。
新影院的经营状况普遍超过了投资者的预期。目前它们刚跨进了第二个财政年度。第一年度的形势如此鼓舞人心,使得甚至有开发中的写字楼琢磨预先安排影院的空间。毕竟房地产开放是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为,只盯着利润。这种考虑没有先例,因为到目前为止新影院基本依托商场。影院与商场间另一个共存关系在于两者通过统计和计算都发现并非商场为影院带来人流,而是来看电影的人顺便逛逛商场。
新影院的标准经营模式大致如下:两到三家合资,其中一家为外来资金,一家为当地旧院线,一家可能是开发商。签一家商业中心的地下一层,租金每年200- 400万元,租期十年,内部装修和设备1100-1500万元,建成4-6个影厅约1000个座位,每个月的经营额为80-250万元。这样计算下来,大概三至五年收回投资。
影院的发展有几个条件,目前看来最关键的是高票价,大致与当地最高档的KTV等价,摆脱了以前等同于打台球的价位。高票价对未来电影市场的伤害远远小于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烂电影。
年底,电影票价飙升到90元一场。超高票价的市场在年中和年底追捧老一辈作者,埋伏张、贼头冯、功夫周。《功夫》呼唤着新青年们对老电影的尊敬。《天下无贼》可以认为是冯先生当年被枪毙电视剧《月亮背面》的电影回声。埋伏张老得到文件支持,是英雄杀手与秦始皇之间朝野互动的继续。但这也比所谓前卫艺术好一点,文化部的挂历上印着赵半狄马六明等人的作品。
理顺发行与影院经营的关系,各大官办制片机构、几大院线和几个实力雄厚的公司意见最集中的是打破中影集团对影片进口权的垄断。管理部门对此的回应是将第二份许可证颁发给了退休的前任电影局长去当董事长的公司,华夏公司。该公司与中影集团间从上而下瓜分市场的做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挺常见,比如电信和石油领域。可见都是肥肉。
影片的产量在连续下滑过程中,大约两年前产量开始回升。此刻我们或许正在经历影院数量由下降到回升的转折。


朝野互动

04年底最具影响力的改动应该是官方新政策允许国外资金占小股合资成立电影制片机构。同时他们很肯定地说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把政策改成允许外资占大股。这一政策变化的影响至少要12-24个月才能见到具有规模效应的反响,而且我个人认为到那时候官方在形势压力下很可能已经修改政策允许外资占大股。
如果出现外资制片公司,关卡在哪里?还是电影审查。就象03年底决定放几个地下人到地上来一样,不怕他们弄事,因为电影审查还很坚挺。
从03年底到现在,确切的说法中,只有一部原来禁止的作品得到了公映的权力,就是《十七岁的单车》。当时在03年国庆节前就开过会了,但到现在既没有看见它公映、也没见到其它作品有这样的礼遇。

审查尺度的变化象痉挛一般摇摆。

多套话语的具体情况,独立影象我用“二人转”这个词来概括,而官方话语我用痉挛这两个字。
二人转是指独立影象部分作品制作组和制作人员越来越少。从影象上看去,就两三个人转来转去,空间也很有限。制作技术组,也小而又小。这只是指形式。还有内容。“二人转”的内容所指是部分独立影象作品仍然毫无顾忌有啥说啥而且采取最直接的方式说出来。
官方话语的痉挛在于政策的抽搐,领导们话语前后不一致。领导甲刚说完票房就是政治,领导乙就说电影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有领导在辩解中国电影永远不会分级因为我们正在分类。领导甲可能考虑影片里杀日本人影响中日关系,领导乙却说中国人也杀不得因为中国人打中国人是国民党的作风;那么美国人、印度人、黑人,没一个能杀吧?那么是否只能虐待动物?如果动物也不能虐待,是否可以虐待植物?尺度到底是什么?
在内容直接无遮拦的青年独立影象与领导们的顾虑、谨慎这两个极端之间,有道中间地带,并不灰色,而是粉红色的,也是近年来尤其是今年的一个大特色。
什么是粉红色的作品和作者?宣传正统思想的作品,大概能称为红色作品。歌功颂德的,可以看做是往红色的旗帜上贴金。粉红色的,就是他/它既想宣传正统思想可又不大好意思,或者本来根本不是红色但出于种种担心披上红色的外衣,可是颜色还是不正。
粉红色的作品从两个方向而来。一是从红色方向来的,但创作者想做纪实红色(如果他没有钱)、唯美红色(如果他有钱)等,结果把一个彻底革命的作品搞成个半革命半艺术的东西。这个方法我称做“减色法”,也可以看作是漂染褪色。另一个方向是创作者想做灰色作品,但由于行政压力或经济压力必须往灰色上加点红色,结果也变成粉红的。这个方法我称做“染色法”。
从管虎到陆川,这样的人没少过。现在又有了方刚亮、刘浩、宁浩等人。共同的特点是寻找相对贫困地区的细枝末节,把细节放大成为剧情,但无论细节还是剧情都根本无关紧要,在减色或染色的过程中把原来还有一点的与现实的关系割断了。
被允许的媒体特点,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思想,而是割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联系,造出人与人和谐和睦从而天下太平的假象。粉红色作品在人与人的互相理解这个问题上,起的是负面的作用。
如果纪实感或美感是营造出来的,如果细节经过掩饰,如果最关键的内容被回避过去,那么纪实或美感只是盖在棺材上的旗帜。这恐怕是目前青年导演们的最大问题。



年度推荐:部部佳作,不可不看

孔雀
2004,35毫米,2小时20分钟,剧情片,顾长卫作品,05年柏林电影节正式竞赛

姐姐想当伞兵,没当成;想跟军官谈恋爱,却与一个大家认为是流氓的人短暂秘密相处之后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龄大很多的司机,后来又被人家赶回娘家;工作从洗瓶子变成吹瓶子。哥哥学骑车、学上班,永远失败,因为他肥胖并且弱智;一直依靠父母的偏爱在占妹妹和弟弟的便宜;想与全厂最妖艳的女工谈恋爱却导致全家被羞辱一番;介绍一个农村媳妇,一上门就要求分家出去单过。弟弟在上高中,常帮姐姐遮掩点秘密,靠姐姐的流氓男朋友在学校挣回颜面,却又被哥哥摸黑;他甚至与姐姐合谋毒死哥哥,失败后去南方流浪,带回来一个大龄女友拖油瓶。拥挤的家里爸爸死了。过年的时候大家去动物园看孔雀,等它开屏。

河南中小城市一家五口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生活、爱情、死亡、破灭、挣扎、绝望、憧憬的全景画卷,他们打斗、争吵、掩盖、撒谎、攻击、侮辱、谋杀、出走、流浪、哭泣。而且这只是部分画卷。这部野心勃勃的作品本来在李樯的剧本中还有爸爸、妈妈的各自一段,但考虑到电影会太长,导演顾长卫只拍摄了三个孩子的故事。这已经足够让它成为至少十年一遇的佳作,第五代颠峰的三四部作品之一。

旅程
2004,35毫米,90分钟,剧情片,杨超作品,0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

一对情侣乘火车、乘船,跑了很远的路去找菌种回家栽培,期待发财。他们花的那一点小钱是家里让他们去上补习班的。发现受骗之后,他们骑自行车跑好几个省去找别人算帐。依然毫无结果。回到家里之后,忍受不了屈从的气氛,他们又步行开始了流浪。直到那个男的转身回家去上补习班,而女的不知所终。

导演杨超以河南为主要背景创作的处女作。那是他的家乡、他的青春故事。我见过很多人想拍中学与大学之间的那点事情,〈旅程〉拍出来了,而且是最好的一个。彻底而纯粹的青春故事,非常诚恳,形式感很强烈。小知识分子意义上的艺术电影。


可可西里
2004,35毫米,100分钟,剧情片,陆川作品,04年东京电影节、金马奖获奖等

90年代中期,一群藏汉人设法保护藏羚羊,部分人在与盗猎份子的斗争中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陆川在对自己青年知识分子身份的鄙夷和尊重之间徘徊,几乎将一个可歌可泣的粉红色作品褪色成灰色,具备纪实色彩和美感,也象老式散文一样最后免不了要升华一下最可爱的人。但该作品已经非常大胆,在作者的电影理想、作品的商业价值、官方可能允许的底线、藏人生活的现实之间找到了一条几乎不存在的窄缝。比如只讲底线的问题,03年底的改革规定了四种特殊情况必须预先上交完整剧本而不能只交梗概,《可可西里》涉及到其中的民族、宗教两个问题。但作为粉红色电影的代表,一个内容上的折中之作,文化和现实还是受到了伤害,就是这两个问题实际上都没有能够处理。


烧烤
2004,DV,85分钟,剧情片,耿军作品,南特电影节新电影单元,南京影象年度展

两个在北京街头派发传单的打工男子住在远郊的一个小院。同院的人们纷纷回老家去过年,他们也想家,决定搞点钱再走,具体方式是打电话叫来个陪聊小姐,绑架她,逼她家属或朋友吐钱。可他们找来的这个女子最近比较背运,没人愿意为她出钱。两个匪徒逐渐发生点分歧,一个要把她结果掉,另一个主张放了她……

耿军受一则报纸社会新闻的启发编织了这个故事。社会新闻中两个匪徒一个跑了另一个被抓,被抓的是比较心软的那个。而且社会新闻中那个女子从来没有到执法机构露过面,定罪全凭现场和招供。耿军在远郊租了个小院,以该景为中心、用半个月时间完成拍摄,总成本为四到五千元。剧情生动,出人意料,生猛鲜活,不乏幽默。


出路
2004,DV,85分钟,剧情片,李鸿飞作品,南京影象年度展

日头从部队回到老家山村,百无聊赖,到葫芦岛市来打工。先当了一段保安,站桩期间邂逅了一个站街小姐,她妹妹在上大学;还与一个地痞动过手。工作丢了之后,养了一段鸡,又卖过二手手机。偷过二手手机,但看见别人偷东西他也见义勇为地抓过,却没抓到。再次与地痞交手之后,日头决定先回家呆呆,就又回到村中。

李鸿飞在北京某广告公司从事后期工作。他回到他老家山村拍摄他的这第一部作品,总成本四到五千元。生动有活力,非常流畅,自然直接,由心而发,画面和场面都显现出导演和摄像合格的能力。影片不依赖剧情,更多依赖的是对生活感觉的捕捉和展现。


巫山之春
2003,DV,纪录片,章明作品,釜山电影节等

长江边,旧县城一片废墟,木板、乱瓦满地。老同学来接刚回家的章明,去新县城。第二天早上,章明的父亲拉他参观县城新貌,到处介绍。章明显然不太耐烦,去与老同学们打扑克,到晚上在街上乱逛,找无数不回家的理由,直到老王找到一拨差不多的女青年,居然真地一起去了她们的住处。另一天打扑克的时候,老齐接到电话说他新交的女朋友进去了。从此老齐一直在找人托人想在过年前去见她一趟,而老王一定要告诉章明老齐前妻是怎么回事。新年后好几天,他们终于来到县城的看守所,老齐劝女友安心改造。出来之后,看见神女峰拦腰一道白线,政府建了座大桥连接县城对面的巫山和旅游点神女峰。

章明买DV摄象机之后一直搁置,直到03年春节回家发现老县城真地没了才拍了这个作品。他又等了九个月才剪接,拖拉着到04年才给人看。影片懒散倦怠,鲜有廉耻,枝节繁多,场面单一,构图糟糕。但非常真切地再现了那些人无聊游荡的生活,整体上居然有剧情的感觉,而且何尝不是很多中国人生活的写照。性的层面,男主角们都是中年人;话语中还夹杂一些突如其来的暴力。这两点可能使部分女性观众非常不愉快。


白塔
2003,DV,95分钟,纪录片,苏青米娜作品,马赛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最受观众欢迎影片,温哥华电影节等

一个小伙子被人从郑州叫到开封因为他的女朋友马上要与别人结婚。该女友闹着要他一句话,要跟他走。但小伙子一直咬定事业正忙还要给他一年时间。结果第二天在父母压力下那个美眉真地为一个台湾人披上了婚纱。

该作品再次证明有较强剧情性的纪录片作品比较容易受欢迎。但该片真正特殊的地方是主角们全部是聋哑人。聋哑人同时说话,不象常听人那样一个人说完了另一个说。而且女主角的母亲是个常听人,说话流利,可一出口都是威逼的话语,与聋哑人的世界恰巧形成对比。苏青本人对弱听有非常深的体会,并且一直在关注并拍摄这个人群的事情。该作品证明了他的电影能力和独立思考。


沉默之旅
2004,DV,81分钟,纪录片,高子鹏作品,南京影象年度展

阿坚、张驰、狗子等五个人从北京乘火车出发去通辽,约定路上不许说话,谁说一句就罚一块钱。但,手机响了有的电话不能不接,下了车要问路,进了饭馆必须点菜,酒来了还得划拳……

颓废知识分子的布朗运动,就是没有目的地乱撞。通片可以看做是喝多了之后的状态。大部分场景是火车上,风景虽好,但人才是风景之间的联想。随意散漫,不知天地为何物。高子鹏本人是电视从业人员,业余参加堕落知识分子的酗酒和漫游活动。如果别的漫游他也拍下来的话,也会挺有意思。


张献民
04、12、10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