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女声》你在娱乐谁
超级女声》你在娱乐谁(附图) src="upload/050629122825341.jpg" border=1>
有些事情就是忽然之间莫名其妙地“热”了起来,当我们还在对去年《
兼具着《
海选:机会平等的渴求
《
喻国明认为,“海选”是这个节目能够轰动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从观赏者的角度来说,大家需要通过这个窗口观察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需要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一种更本色的认识。而所有针对这些电视操作手法的批评,我觉得都是对这种生活中的新元素的不适应造成的。我们这个社会在不断变革,新元素出现是正常的。我们不但要积极地接受这些新元素,更要有更高的智慧来化解这些新元素带来的问题。从我本身来说,我比较认同这种创新。”喻国明说。
评委:言语苛刻成热点
“好好学习,前途无量,要想唱歌,死路一条。”
“你唱歌和你说话一样做作。”
“你年纪不大,却好像怨妇一样!”
“南京选手的心理素质太好了,怎么说都不会哭。”
以上只是评委们点评选手的“连珠妙语”中的沧海一粟。评委言语苛刻已成为《
每当看到评委们苛刻地点评选手,善良的人不禁猜想:他们这样卖弄着所谓“幽默”的时候,内心是否会有快感?如果有,那是把别人踩在脚下的感觉还是摔碎一个精美瓷器的感觉?希望这只是我们恶意的猜测,而不是评委们娱乐自我的方式。当然从收视率上来说,这种点评是成功的,但总感觉这其中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更重要的东西?
商业:“注意力经济”的完美注解
短短两年时间,《
我们可以从它的收视率分析一下,在节目过程中,我们竟然发现“海选”阶段的收视率颇高。而这个阶段选手的整体水平和后面的淘汰赛相比并不高,观众究竟在看什么?究竟想看什么呢?大概不外是选手的本色表演,甚或出丑以及评委的苛刻点评了。中国一向是个讲究中庸的国家,我们习惯的评委点评大多是三分挑错,七分鼓励。而《
此外,观众们习惯的歌手选拔,大多是精英赛制,每一位选手都那么出色,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遥远,而《
审美:替代心理的发挥
“海选”为什么成为《
有些人认为,大家看腻了帅哥美女,出现了审美疲劳,海选阶段的良莠不齐,本色演出甚或出丑不失为一种调剂。然而大家都知道,从美学角度来说,审美即自我认同,即使大家出现了审美疲劳,难道就会倾向于“审丑”吗?那自我认同从何谈起?难道每位观众都是在一些不够完美甚或丑陋的事物上寻求认同吗?所以说这基本不是一个美学问题,而是个心理学问题。
据心理学专家分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替代心理。看到狼撕咬兔子,大多数人都会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同情,何况是看到和我们一样的人类,甚至于是我们身边的人去面对考验,参加选拔,一切都那么真实,观众的心自然而然会和选手在一起,陪着选手或悲或喜,进入选手的角色。“海选”的低门槛,让很多平凡的人有机会上镜,相对于其他节目来说,观众的替代心理更容易发挥,这也许是“海选”成功的一个心理因素。
此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仇富心理”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渐渐广为人知。既然有“仇富”,是不是也有“仇美”呢?这种阴暗心理或许不是很强烈很明显,但几乎在每个人的某一阶段都会出现。当并不完美的选手,以并不完美的表演换来评委们苛刻的点评时,电视机前是不是会有人在心理涌上不可言喻的快感而得到自身满足呢?“海选”的成功是不是在某一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并不健康的心理呢?如果是,那这个程度又会有多高呢?在人们轻松一笑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