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青红——忽略时代的残酷青春

2005-6-25 7:50  来源:fanhall.com 作者:春萧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文革问题通常被擅长目光回眸的第五代翻云覆雨,而所谓大陆电影的巅峰亦是由此而得,按传统国人的讲话是大揭自身疮疤讨惟恐中国不乱的外国佬欢心。历史匮乏的国家总是希冀早其出生的同母异父兄弟的成长过程越坏越好,这样无外可以自欺其缺失的历史积淀因为尽数毒恶,实际上根本没必要存在,正如不吃葡萄的狐狸或者抢不到糖果的小孩。而大陆第六代导演作为文革前后降临人世的一代人群,拍摄当代社会对他们来说是信手随之的就地取材;创作的源头是生活,如果越级拍摄,那说明这次没拿到糖果的小孩比先前思想极端了,他现在只想把糖果搞的谁都无法吃了。
   
    王小帅做为独立电影的先锋人物近年维持着稳定的产量,《十七岁单车》在某些地方深刻剖析了少年人成长的被动性。虽说把《偷自行车的人》的故事登陆我国;马基德《小鞋子》里面换鞋,到他这里变成了换车,但是柏林银熊奖的获得外加那个时代成长中人特有的感性,使我觉得那片子就算放到整个第六代横向比较,亦未必输于贾璋柯的《小武》和《站台》。《青红》在阵容派上了《十七岁单车》的原班人马:高圆圆在这里与其说是太懵懂倒不妨说太干净,对脸蛋畏首畏尾的顾念令她看起来更像是误坐时空穿梭机的未来人回到过去。她还是做校花一类的角色比较合适,青青纯纯很有些张望男人决斗的淑女味。李滨的小痞子本色出位,因为之前的非专业出身,所以更显自然,只是如果他还想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所作为,只有憋屈的朴实还远远不够。
   
    本片在营造时代感上倒可谓做足工夫,无论是字正腔圆的广播,还是昂扬到发假的曲调,包括神经质一样举着剪子的技校老师都显示出王小帅落力排铺自己记忆中“不彻底的文革后遗”。从青红父亲传达的信息来看,这明显是位习惯了把火撒在他人身上的爷们,同时体现出了他拼命渴望回到上海,回归繁华;虽然支援祖国建设这样的壮举在中国六十年代是光荣而宏大的,但是随时间而推移,光有信仰显然解决不了吃饭。王小帅本次编织的故事倾向于“新旧思维模式的冲突”,而本次站在传统一面的竟然是年轻一代。青红所要守护的仅仅是她眼前的那一片净土,究竟选择美好的生活还是完满的爱情,电影终究还要回归的主题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取舍问题。是以,哲学中所谓的“欲望传承性”,在这里必然遭受最坚决的反抗。
  
    譬如大家都知道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是为了给儿子找个好环境而不是为了躲避那些喧嚣。青红的父亲让女儿迁居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一厢情愿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女儿,实则就是说他只想着操纵着青红能去上海这个好的大环境,而女儿余下的死活都是次要的了。就像很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家伙一样,宁可在大城市要饭,也不肯在小城市享福。
  
    说青红的父亲拥有新思维难免有抬举之嫌,把自己高看、持续十几年无法接受现实才是其症结所在,说来说去,其唯一赖以自我虚荣的也无非是他有着上海的出身;只是人家女儿却完全没那想法,从青红满脸生辉的听当时如洪水猛兽的邓丽君来看,爱情高于一切的年纪毕竟充满青春期独有的幻想,可是从一问一答的两句话还是看的人莫名惊诧:“那个女的肚子都大了!”“那就结婚呗。”这段对话最常出现的地方是现代都市偶像剧,尤以学生最为普遍,但是对处于文革刚刚结束、社会和人心都惶惶不可终日的八十年代初,两个曾在年幼时经历过“文革垄断话语权的触目惊心”的青春少女,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居然漫不经心的议论如此礼教大防的话题,实在有些扯淡。大概为了其后她们跑去舞会做补充,而邓丽君终究成了叛逆的传声筒。
   
    青红多番顶撞的理由是出于年轻人的好奇与逆反心理,其父的几次高压最终加速了她被那小子强暴,这是有据可依的。而她的女同学(女二号),仅为一次毫无廉耻的接吻便与人媾和,就显得是无视时代的局限性与当时人们的保守性。而女二号将私奔作为最终的解决之道在我看来表达的不错,特意与女主角的下场做对比:本该自杀徇情的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本来被安排为前程远大的最后却险些以死亡收场,再加上青红的父亲之前自得的说着“看到了么,这就是不管教的下场”,这种看似突兀的发生,将青春的残酷性和不可预计性全然勾画出来。但是,正因为如此,也充分暴露本片逻辑思维的缺陷,本来就是豪男和辣妹之间的一时冲动,激情过后,云消雾散罢了,按这个女孩子的开放,是不可能如此忠诚不二、死心塌地的,导演这么做虽然从表现形式上很有想法,只是既然不合实际,那么这引入的本身,根本缺乏社会认同感。而小根对于青红,传达更多的则是欲求不满。
   
    虽然当时正是信息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抢入的时代,可是并没能使受传统思维奴化的人们转变如此之快,这样一群渴望改变生活却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人们,当初是无法改变命运,现在则无力面对命运的改造。这就注定了多种幸运与不幸——而青红出场的价值,除却为了最后的自绝做铺垫(未成功),其余时间更像为了服务于其他人的悲喜而存在,如果说全片对“那些没法子走出山里的人”在结尾的字幕上(献给那个时代的三线职工)还有些蜻蜓点水的交代;相比之下,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意义因为对于青红自身描述不够,更值得推敲和置疑。
 
    王小帅热衷于描摹青春的憧憬与梦想的破灭,用现实的残酷升华悲剧,本次试验在这方面依然不能不说是成功的。可问题是:电影《青红》的男女主角实在缺乏历史依托感,如此普遍的爱情悲剧在哪个时代都有可能发生,本片更像是讲一个贞洁烈女因遭遇强奸而羞愤自杀的封建悲剧。虽然最后因为一场强奸促成了他们下决心去了上海,故事的悲剧感与荒谬感到底还是有的,只是过多不明意义的镜头,外加其主线的薄弱,从故事本身又没有对青红的爱情进行多少令人信服的深入刻画,使本片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商业上都很难成功。——其实抢不到区区糖果倒无所谓,如果为了嘴谗不小心跟糖果同归于尽,那还真叫有意思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