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台湾电影五十年(二)

2005-6-23 21:16  来源:电影人网 作者:佚名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1963

年初,李行在其家族自立的电影公司里所执导的第一部国语片《街头巷尾》中,已奠定其日后「温情写实」的风格。二月,新闻局副局长龚弘接任中影总经理,提出「健康写实主义」的创作路线,为国产片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在这一口号下生产的作品有《蚵女》及《养鸭人家》(1964)、《我女若兰》(1966)、《》(1967)等。

五月,邵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导演,凌波、乐蒂主演)在台连演一百六十二天、九百三十场,打破影史纪录,台北万人空巷,成了香港人眼中的「狂人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大卖,带动了之后黄梅调电影的大行其道。

十二月,李翰祥获台制厂长龙芳和联邦影业夏维堂的支持,来台自组国联影业公司,拍摄一系列历史古装片,打下李翰祥在国片的金字招牌。在其旗下招揽的一批新导演,如朱牧、杨苏、宋存寿、郭南宏、张曾泽、林福地与王星磊,日后都先后成为台湾电影界的栋梁。此外,李翰祥还亲自主持演员训练班,从中飞出「国联五凤」:江青、汪玲、钮方雨、李登惠和甄珍,重新将观众从台语片吸引到国语片市场。

国联第一部影片《七仙女》和李翰祥老东家邵氏的《七仙女》互打对台,还演成台湾首桩电影双包官司。

1964

台制由杨樵继任厂长,在完成历史古装钜片《西施》后,拍片业务告停顿,制片厂由台北植物园,南迁到台中雾峰。

香港导演卜万苍来台拍摄平剧戏曲电影《梁红玉》,结合平剧名角徐露、钮方雨、古爱莲、孙元坡等参加演出。

在台湾拥有最多影迷的亚洲影后林黛,在香港自杀。

六月,香港国泰机构董事长陆运涛、联邦影业夏维堂与台制厂长龙芳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影界折损甚大。当时,李翰祥正在执导《西施》上、下集,因此一空难事件,国联顿失财力支柱,一度使《西施》的拍摄陷入胶着,国联的经营亦陷入困境。三年后,国联终因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而宣告瓦解。

邵氏来台设分公司,拍摄《情人石》,并与中影合拍《黑森林》,充满台湾本土气息。

1965

王引购下琼瑶《烟雨蒙蒙》的电影版权,琼瑶笔下的多情男女,从此在大银幕上海枯石烂,台湾电影因而“烟雨蒙蒙”了好一阵子。

在「健康」与「写实」是否能和平共存的质疑下,中影自我修正为「健康综艺」路线,推出的作品有李行的《婉君表妹》、《哑女情深》(皆改编自琼瑶小说),以及白景瑞的《寂寞的十七岁》、《家在台北》。

台制与国联合制的《西施》盛大上映,内容考究、场面壮观,浩浩荡荡地坐上这年十大卖座国语片冠军的宝座,但因投资过大,终究入不敷出,《西施》虽美,照样赔钱。

1966

中影制片部经理胡成鼎与导演李行、白景瑞离开中影另组大众公司,所出品的影片如《秋决》、《小城故事》、《今天不回家》、《母亲卅岁》等,大多为迎合金马奖胃口之作品,品质整齐,风格温馨保守。

台制厂拍摄政宣片《梨山春晓》。

琼瑶与皇冠杂志发行人平鑫涛首度合作,合组「火鸟公司」,但在拍摄《月满西楼》、《幸运草》两部影片后,因票房不太幸运而告停摆。

1967

中影出品健康写实的作品《》,由张永祥编剧,李行导演,反映退伍老兵的艰辛生活。

国联在拍完《破晓时分》、《北极风情画》之后,宣告解散。

台制厂拍摄符合社教政策的影片《小镇春回》。

中影开始引进彩色冲洗技术,减少了寄往日本的冲片手续。

1968

由于武侠片泛滥江湖,教育部公布「六点原则」作为武林争霸的游戏规
则──

凡有下列情形者,一律废除武功,禁止播出:
一、 不分主从、善恶,斩尽杀绝,充分表现嗜杀行为者。
二、 显示武艺出众、枪法神奇,草菅人命者。
三、 利用武艺达成其奸杀目的者。
四、 乱刀乱枪,或以凌迟等凶狠方法杀人者。
五、刀枪所及,头飞股断,肚破肠流,血花四溅,血肉模糊,惨不忍睹者。
六、 动作或言语,足以使人极度惊骇者。

同年,教育部举办第一次「国片辅导座谈会」,重点放在「如何把武侠片制作内容正常化」。

标售日片配额十三部,共得一千五百万元,文化局曾表示,将用作辅导国片之用,但因乏「辅导电影法规」可循,迟迟未能定案。

中影改走轻松喜剧路线,拍摄《新娘与我》(白景瑞导演)以及《玉观音》(李行导演),制片方向开始逐步加重商业考量。这年出品了历史古装钜片《还我河山》,也有三段式爱情的《寂寞的十七岁》。

联邦公司建立大湳片厂,首部影片为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上映后客官热情捧场,票房居中外电影之冠,从此直至1974年,所有年度卖座冠军之武林盟主宝座皆被功夫动作片所打下,各英雄豪杰依次为《独臂刀》、《扬子江风云》、《十三太保》、《十四女英豪》、《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

据统计,台湾观众每年平均观看电影十一次,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然后才轮到印度、美国、香港……

自秋天起,国民义务教育由六年延长为九年,为筹措九年国教经费,全省戏院必须在娱乐税中再附征30%的教育捐,加上「救济大陆灾胞金」印花税,实已超过电影票价的一半。

1969

二月,全省戏院已达754家,专映电影的有441家,从光复至今,戏院的成长率达17倍。

中制厂延聘李翰祥执导间谍片《扬子江风云》,再掀票房风云。

台制厂完成《小镇春回》,以喜剧形式响应中影的「健康写实」口号,为台制厂赢得金马奖、亚展多项奖项。

中影延用留学导演廖祥雄、白景瑞,拍摄《小翠》、《家在台北》。

唐书璇拍《董夫人》,开台湾艺术电影之先河,该片曾参加坎城影展、瑞士卢卡诺影展、旧金山影展,周游列国,就是未曾在台湾正式商业放映。

台视进入彩色时代。国内并首次以人造卫星实况转播人类登陆月球活动。

1970

被誉为「台湾影坛四大导演」的李翰祥、胡金铨、李行、白景瑞四人合拍《喜怒哀乐》,成为这一年的影坛盛事。

白景瑞执导改编自陈映真小说的电影《再见阿郎》,成就了其从影以来的巅峰之作。

自本年度后半期起,台语片全面停拍。

十月,台湾成立第二家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

1971

中制厂请李翰祥拍《缇莹》,果然提走了金马及亚太的大奖。

香港嘉禾争取李小龙回港拍摄《唐山大兄》,大兄所向披靡,刮起世界旋风,也影响台湾此后数十年的制片策略,以中国功夫片赚取外汇,开发欧洲、南北美洲、乃至中东的市场。

1972

梅长龄接任中影总经理,在其任内,中影开始赚钱。此时,中影的拍片策略一方面大拍抗日爱国的战争钜片,如《英烈千秋》、《八百壮士》、《梅花》……另一方面则又善体人意地拍了不少软调爱情片,如《纯纯的爱》、《云深不知处》、《蒂蒂的日记》等。

李小龙再以《精武门》破票房记录,邵氏与嘉禾的影片全面武打起来。

据制片协会统计,本年国产片海外市场总销量超过一百五十部,外销地区多达五十三个,总收入超过四亿元,打破历年外销记录。

1973

文化局发布「加强电影检查工作实施要点」,防止暴力色情泛滥。

政府宣布:1.降低胶片进口税率为13%。 2.台湾影片娱乐税不得超过30%。并于九月公布「奖励优良国片办法」。

李行执导《彩云飞》,男女主角甄珍、邓光荣行情上飞,成为银幕情侣偶像。

制片协会指出,今年五至七月,台港两地开拍武侠片一百五十部,数量已达历年来最高,市场供过于求,导致滞销,版权费下跌。

菲律宾开始禁映华语片;高棉规定中国片须配高棉语;印尼宣布征收中国电影税金十万元;南非禁演三部国产功夫片,理由是过分「残暴」。国片海外市场亮起红灯。

1974

延宕数十年的辅导国片方案终于订定实施:1.以外片配额基金辅导国片。2.全国戏院每年至少放映国片二十八天。

六月,中央银行宣布依照新法收受电影所申请结汇。

八月,教育部修正「优良教育影片审查办法」,所奖励影片须以国片为准。第一部「优良教育影片」为《吾土吾民》。

公营片厂竞拍爱国片,中影的《英烈千秋》受到热烈欢迎。

姚凤盘拍一系列鬼片,如《秋灯夜雨》、《秋夜孤魂》、《寒夜青灯》、《鬼琵琶》等,绘声绘影地营造耸动视听的效果。

宋存寿的《窗外》和刘家昌的《云飘飘》发掘了林青霞,使她取代甄珍而成了文艺片中烟尘不染的女性新偶像。

中制厂拍摄政宣电影《女兵日记》、《大摩天岭》。

张彻率弟子来台组「长弓公司」,开拍《少林五祖》、《八国联军》等片。

江日升、江晋德成立「永升公司」,成为生产时装文艺片的大宗。成立十年间,出品影片超过四十部,为七○年代台湾民营制片中,业绩奇佳的影片公司,其喜剧文艺片如《晴时多云偶阵雨》(白景瑞导演)、《爱情长跑》(陈耀圻导演),均曾带动了类似题材的流行。

台北市原为五条院线,因中国与台北戏院的合并,缩为四条。

1975

新闻局促请经济部将制片业列为奖励投资对象,但直到1980年才获回应。

四月五日,蒋中正去世,戏院停业一个月。

新闻局利用外片进口配额金与片商公司共同组成「电影基金会」,以每年一千万元处理电影辅导相关业务。基金会并制定办法,奖励发行优良外片之片商,及提供电影科系奖助学金。十一月,基金会公告辅助国片摄制要点为:由该会按中央银行所定抵押贷款利率补助三分之二。

中影文化城成立。

侠女》在坎城夺下最高技术成就奖。

台北市十四家电影院试办戏票预售制,但三个月后因效果不彰而告流产。

1976

第一届优良剧本征选,林清介以《汪洋中的一条船》获优等。

中影爱国片热卖,从1976到1978年,中影年年登上卖座冠军的影片依次为《八百壮士》、《笕桥英烈传》、《汪洋中的一条船》。

琼瑶与平鑫涛再组「巨星公司」,和《皇冠杂志》结合,从小说、编剧到搬上银幕,一贯化作业,将琼瑶小说文字转成影像,形成托辣斯雏型。

「长弓公司」结束,张彻的武侠天下从此夕阳西下。而香港导演楚原的《流星蝴蝶剑》却日出东山,在台横扫票房,不以功夫表演,而以剪接和布景取胜,开拓出武侠新路线。另外,刘家良也以「神打」和「枪炮」打出另一片功夫新天地。

印尼缩减华语片进口,并宣布自1978年起,停止外片进口。同时,新加坡亦表示自下一年起,将对外片课以重税,国片海外市场再受打击。

由于本届亚洲影展主办国泰国屈服于中共压力下,我国退出。

1977

电影处在台北机场加设「电影片检验室」,检验十六厘米非营业性影片。

三月二十二日,蒋经国当选总统,次日,全台北市戏院以电影票半价优待表示「全民欢腾拥戴」。

新闻局长丁懋时于立法院表示将以「加强辅导、督促电影院环境的改善」为年度工作重点。二月,会同卫生署等五个单位,检讨台北市电影院环境卫生。三月,市政府研拟一套辅导小型电影院的办法,以提高其设备与安全标准。四月,卫生署对戏院展开查验。五月,新闻局邀集业者展开协调会,表示政府决心。

金穗奖前身,试办第一届实验电影展,但因社会大众对「实验」之精神与意义无法掌握,实验失败。

隶属于电影基金会之下的电影图书馆成立,由徐立功出任馆长。

中影成立冲印厂。

张美君拍三D立体电影《千刀万里追》及《十三女尼》。李翰祥则与金汉竞拍《金玉良缘红楼梦》和《新红楼梦》,互别苗头。

1978

第一届实验电影金穗奖开始。

电影界人士联名紧急陈情,希望免征影片买卖权利金。

中影拍摄政宣片《汪洋中的一条船》及《黄埔军魂》。六月,明骥接任中影总经理。

导演唐书璇走商业路线,拍摄《十三不搭》。陈耀圻赴美拍摄国内第一部同步录音影片《无情荒地有情天》。

新派功夫喜剧打下擂台,《蛇形刁手》、《醉拳》大卖,成龙一跃而为超级巨星。

长期以来,戏院一直被视为「不正当场所」,依法必须征收「不当行为取缔税」,电影售票小姐被视同如「特种营业人员」,必须定期接受身体检查。经过文化界长期的抗议,终于在今年取消。

1979

一月,宋楚瑜上任代理新闻局长,电影界的「宋楚瑜时代」来临。

二月,「电影事业暨演艺人员辅导管理规则」公布实施,规定影片公司负责人及演艺者的学历、资格。从此,凡拥有演员证者方可参加演出。

电影图书馆正式开放,首先以「李行作品回顾展」放映18部影片,并有数场演讲、座谈会,历时两个半月。

金马奖扩大举行,邀影星伊莉莎白泰勒和詹姆斯梅逊来台,让社会大众眼睛一亮,使金马奖不只是圈内大事。

中影以六千万元钜资拍摄《》,引进日本技术,并聘请欧美名演员约翰菲利普劳等人参加演出。

欧阳俊与朱延平首度合作编导,以马沙的畅销书拍摄成《错误的第一步》,为黑社会暴力∕煽情电影踏出第一步。

琼瑶、林青霞和刘立立持续合作拍摄「梦幻罐头」《一颗红豆》、《雁儿在林梢》。

本年度港台皆出现新锐电影,如徐克的《蝶变》、王菊金的《六朝怪谈》。

从本年度起,卖座影片皆由香港喜剧包办,如《半斤八两》、《师弟出马》、《赌王斗千王》、《龙少爷》、《五福星》、《A计划》。

法国文化中心支持举办「法国电影节」,以平衡美国电影之垄断,结果大受欢迎,开我国艺术电影展之先河。

三月,影剧公会与片商公会达成协议,此后非经其同意,不得供应影片给非正式的戏院上映。(注:美商八大拒绝加入片商公会。)

六月,片商公会进一步致函新闻局,盼能削减好莱坞八大的外片配额,改按生产实际数量进口。月底,新闻局应允美国片配额削减十五部(由110减至95部),五部增为辅导国片配额,十部则作为辅导在国内设公司之民营独立制片。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