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五十年(一)
2005-6-23 20:57 来源:电影人网 作者:佚名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1949
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英和张彻率领一支外景队,从兵荒马乱的大陆到达山青水秀的台湾,拍摄《阿里山风云 》。他们原以为只是出出外景,没想到这一来,便是四十多年。
六月,影片改由光复后台湾第一家民营制片机构万象影业公司接手。年底,影片完成,《阿里山风云 》便在风云变色之中,竖起了台湾第一部自制国语剧情片的大旗。
你或许没听过《阿里山风云 》,但你一定听过它的主题曲——〈高山青〉中国电影从此由黄浦滩流浪到阿里山,不少中国影人也从此由繁华的十里洋场流落到萧瑟的台北街头,有人靠卖衣维生,也有人组剧团巡回演出以便餬口。这年,物价飞涨,一张电影票四万元。
由于上海片源中断,电影界几乎断炊。三家公营片厂(撤退来台,设于台中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制片厂和设于北投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以及台湾制片厂)惊魂未定,缺钱、缺人也缺胶片,大家忙着整顿,没空也没心情拍片。
风雨飘摇,人心惶惶,没有人知道《阿里山风云 》将会飘向何方?
1950
三月,蒋中正先生复行视事,开始收拾烂摊子,扛起复国的重担。
五月,国民党文宣部门导演,中国文艺协会成立,标举反共抗俄与战斗文艺路线,期能配合全面接管控驭下的报纸、杂志,从中央到地方,从平常百姓到军人、妇女、学生层层控制,达到一呼百应的威力。同时以奖金鼓励创作,而文艺协会中的电影委员会,接下尚方宝剑,成了负责指导台湾电影创作方向的幕后那只巨手。
同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改隶国防部,业务由总政治部督导。台湾省电影戏剧商业同业公会成立,处处皆有党国无孔不入的关爱眼神。
十一月,农教厂终于和中制厂合作,由宗由导演,开拍了来台后的第一部影片《恶梦初醒 》,中华民国总算恶梦初醒!而台湾电影的好梦则遥遥无期……
1951
五月,内政部公布「电影片检查标准」,九月,又公布「戡乱时期国产影片处理办法」,对大陆影片及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影片设限,以防赤色影片渗入,而任何影片,凡可与“匪”字沾上边者(如:公司亲匪、导演附匪……)一律赏它一个大字——禁!同时,省教育厅订定「影剧事业申请登记注意事项」,加强对民间影剧院的管控。十二月,教育部通过「社会教育实施纲领」,筹制教育影片及编写反共剧本。
曾几何时,电影已成为中兴复国的有效工具之一。这年,总政治部主任蒋经国高呼「文艺到军中去」!农教厂立刻筹拍《军中芳草 》以响应。五月,立法院通过三七五减租条例,中制厂和大华公司便拍了一部《春满人间 》作为宣扬。九月,国防部公布「共匪及附匪分子自首办法」,十一月,全省各地的大屏幕便开始打出「劝告匪谍自首」来劝告匪谍们赶紧金盆洗手;此外,农教厂还完成了《永不分离 》,描写政府破获匪谍策动的工潮,为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闷热情绪退烧……
为了解决片荒,这年,经参议会建议,恢复进口日本片,但仅限于符合国策者,因此,一部叫作《明治天皇与日俄大战 》的日本军国主义电影准予进口,因为它符合“抗俄”的国策。
1952
台湾首次征兵陆续报到入伍,片商公会在春节期间,致赠每一征户电影慰劳票六张。二月,省教育厅订定「改进全省影剧计画」,推动反共社会教育。八月,内政部电影事业辅导会议召开座谈,提出电影事业辅导草案十项,计画性地扶植国片事业。
文艺协会理事长,时任立法院长的张道藩发表文章强调,唯有反共抗日的作品,才可消灭共产主义毒素。
中制厂完成《春满人间 》,歌颂「三七五减租」使贫农翻身,让共产党在台湾没得混。
农教厂完成《军中芳草 》,以女青年队受训为题材,中间穿插一段京戏《花木兰 》,以阐扬战斗精神。同年亦完成《皆大欢喜 》和《原来如此 》,皆是配合反共抗俄路线的作品。
十月,民营的东华影业社借用农教厂片厂拍摄反共文艺片《烽火丽人 》。
1953
四月,香港影人筹组自由影人总会,台北市影片公会立刻代替政府出面,敦促其加入反共抗俄的行列。六月,台北电影商业同业公会「主动」提议于票价中附加一角,作为反共宣传费,获市议会「嘉许通过」。
产金小组为节省外汇,削减外片进口商的汇款数额,每年节省外汇支出约三十万美元。
这年,农教厂拍了《嘉禾生春 》和《风尘劫 》后,终于劫数难逃,由于反共政宣片沉闷而八股,票房一片惨绿,农教厂遂因阮囊羞涩,暂停拍摄剧情片,改拍社教短片,中制厂的剧情片生产线亦是停摆数年,台湾电影前途茫茫。
1954
六月,蒋中正总统参观台中农教厂,随即指示该厂与辖有二十家电影院的台湾电影事业公司合并,成立中央电影公司,归国民党所有,第一任董事长戴安国,总经理李叶,直接听命于中常会与文工会,摄制「配合国策、打击共匪暴政、激励民心士气、移风易俗……」之影片;引领台湾电影发展近半世纪风骚的中影,便这样中规中矩地诞生在党营事业大家族中,拥有一贯制片、发行和映演的部门,而台湾电影较具规模的发行也由此开始。
同月,行政院公布施行「国外电影片输入管理办法」,限制无邦交国家影片进口,筹设文化专约进口保障额,作为外交谈判筹码,此外,更调高影片进口关税,征收百分之六十娱乐税,以此保障国片竞争条件。
这年,原本专拍新闻纪录片的台制厂与民营的中国文化公司合拍《千金丈夫 》,并再独资开拍第一部反共间谍片《罂粟花 》。中影则开拍《梅岗春回 》,壮大反共片声势。
1955
二月,依据「戡乱时期国片处理办法」,订定「附匪电影事业及附匪电影从业人员审定办法」,断绝左派影人在台生路。
三月,景气低迷下,电影制片集体向党部陈情;七月,长期失业的演员包围当时的电影主管,要求解决饭碗问题。
底片押税进口办法通过,以香港公司来台拍片,可押税进口底片,在摄制后出口退税,来争取香港自由影人来台拍片,却也为台语片之风起云涌,打下了物质基础。
同年,电影检查法颁布,新闻局电影检查处成立,政府对电影的管制进入一个新阶段,深深影响此后台湾电影的发展。
这年,中影完成自成立后的第一部剧情片《梅岗春回 》。台制厂完成《没有女人的地方 》和《黄帝子孙 》,后者是蒋中正总统特别指示拍摄的一部历史社会教育片,强调台湾和大陆的血缘和历史关系,片中启用吕诉上先生的「台语剧团」参加演出,成为第一部国台语双声带影片。
民营电影公司的华明、自由、国光等,开始拍一些较具娱乐性的非政策性电影,如《圣女妈祖传 》、《日月潭之恋 》、《遥远之爱 》……
受到粤语片传入台湾,以及《圣女妈祖传 》片中结尾时所穿插北港妈祖进香盛况的影响,酝酿了台湾戏剧界锐意革新的企图。
六月,光复后台湾第一部台语片亮相,由邵罗辉执导、都马歌剧团演出的十六厘米片《六才子西厢记 》在台北首映;虽然声光欠佳,三天下片,却为台语片时代的来临抛砖引玉。
1956
二月,教育部电影事业辅导委员会成立,下设两组,分别负责制片辅导和发行推广。六月,根据电影检查法第四条订定之「电影片检查标准规则」公布实施,除反共抗俄外,电影还不得挑拨团结、侮辱元首、妨害友邦利益、显示我国落后……自此,电检工作不但要灌输战斗意识,还要防堵“不当思想”。对于电影,政府是一手辅导,一手监控。
台北市戏院开始分甲、乙、丙三等级,甲级戏院专映外片;乙、丙级戏院有的映外国片,有的映国产片,院线制度建立雏型。
「国片交换日片办法」公布,限定日片进口数,设立配额制度,用以奖励国片制作;电检处也设立「外片限制进口委员会」,控制进口影片数量。
导演何基明与麦寮歌仔戏团拱乐社的陈澄三合作,将该社当家戏目《薛平贵与王宝钏 》略加分镜,拍成电影。推出时,歌仔戏班全体演员出动游街,上映时,观众涌入,挤破玻璃,卖座超越这年最叫座的外国片《金字塔 》。台语片从此强强滚,各地戏团、剧院、片商纷纷投入,大量启用歌仔戏新剧舞台演员,生产台语片,一年间开拍二十一部,远超过前几年国语片之总和。
同年,《薛平贵与王宝钏 》推出续集和第三集,何基明又拍了一部传统戏曲片《范蠡与西施 》和一部社会悲剧《运河殉情记 》。另外,唐绍华导演的《林投姐 》、郭柏霖导演的《桃花过渡 》和李嘉导演的《补破网 》均取材于民间歌谣和传奇,加上邵罗辉导演的时装文艺片《雨夜花 》,热热闹闹地奠定了台语片的主要类型。
中制出品两部国语片《奔 》和《养女湖 》。中影开拍一部结合港台影星的大片《关山行 》,以及《鼎食之家 》、《偷渡 》。
1957
台语片产量突增数倍,各地一窝蜂抢拍,全年光是登记送检的,即有六十二部,盛况空前。
高和影业完成戏曲传奇改编剧《薛仁贵与柳金花 》、《白蛇传 》,并由我国第一位女导演陈文敏综合初期台语片的卖点,参考连环图画来分镜,拍成社会苦情剧《茫茫鸟 》,和邵罗辉的《雨中鸟 》在全台对打,毫不相让。
何基明的华兴电影制片厂扩大组织,兼具制片与发行部门,拍摄创业作《青山碧血 》。
汉兴的金山片厂规模不大,雄心不小,完成《谁的罪恶 》、《赤崁楼之恋 》、《酒瓶花 》、《黄昏再会 》、《大桥情泪 》……等颇为叫座的社会苦情剧。
联合影业由杜云之编剧制片、徐欣夫导演,完成戏曲、传说改编剧《吕洞宾 》、《吕洞宾三戏白牡丹 》,并委请台制出身的白克执导了第一部《疯女十八年 》,风靡全台。此外,南洋推出由庄国钧导演、社会事件改编的《基隆七号房惨案 》,也是颇为轰动。
早期的台语片大多租用公营片厂,这年,民间除了有何基明在台中新建的华兴片厂,还有华联在淡水以戏院改造成的万国片厂,以及新兴影业由船坞改造的淡水片厂。
台语片热潮开始引起文化界人士的关心,丰原与台中两地分别出现台湾影业和艺林影业,皆是以提升台语文化为主的电影公司。前者出品了《爱情十字路 》,后者则推出《邱罔舍 》。
中制的《养女湖 》参加亚洲影展,由于演技过火、处理不当,被封为「最佳勇气奖」,结果引发国内舆论哗然,甚而导致中制换厂长。受此事件影响,这年公营片厂只有中影出品一部《凤还巢 》。
十一月,由征信新闻社(即中国时报前身)首次举办「台语片影展」。
1958
教育部电影事业辅导委员会的业务移交到电检处,新闻局同时掌握了对电影的辅导与检查之权。
台语片生产更加百花齐放,这年,全台出品影片的公司有六十四家,发行台语片的公司有五十七家,全年产量达七十六部。投机者纷纷投入此一新兴市场,瓜分大饼,而电影导演们,不分本省外省,不管会不会讲台语,都争先恐后地拍起台语片,如邵罗辉、宗由、田琛、何基明、李泉溪、孙侠等,皆为多产导演。而主要演员,如戽斗、矮仔财、何玉华、天炮枝、武拉运等,也都是从台语片起家。
林博秋投下一千多万现款,在桃园、莺歌一带十甲土地上,创建湖山片厂,建有宿舍,供演职员住厂。片厂面积、建筑和演员数甚至超过公营的中影,玉峰影业成立,准备大展身手。
何基明的华兴片厂推出《金山奇案 》、《无胆英雄 》等片,联合推出《慈云太子复国 》,汉兴推出《谁的罪恶 》二、三集,以及由辛奇导演、改编自张文环小说《阉鸡 》的社会伦理剧《恨命莫怨天 》,万寿推出由张英执导的家庭伦理剧《小情人逃亡 》。
中影拍了一些政宣片,有《长风万里 》、《她们梦醒时 》和《苦女寻亲记 》。
1959
七月,中影台中片厂因支持台语片生产,片厂使用过度,电力超过负荷,导致影棚大火,迫使中影进行整顿改组。
九月,整顿中的中影台中片厂仓库再度失火,影片一千五百零七部付之一炬。十一月,中影台北士林厂动工。
八月七日,发生八七水灾,台湾中南部地区洪水泛滥,一片汪洋,十三县市灾情惨重,相当于省政府一年总预算的财物金额泡汤,台语片的主力市场经济受到重创,台语电影业繁华不再。水灾后,随电影票附征救助捐,更使电影业雪上加霜。而日片进口与走私浮滥,加上各种劳军票、晚会映演,以及一窝蜂抢拍形成台语片的粗制滥造……台语片终于“恨命莫怨天”,一败涂地。
台语片的支柱——华兴片厂终因市场衰退、周转失灵而关门大吉。
这年,台联推出由李行等人导演、矮仔财、李冠章、戽斗等人演出的经典喜剧《王哥柳哥游台湾 》上、下集和《猪八戒与孙悟空 》,玉峰推出由林博秋执导的《阿三哥出马 》和《叹烟花 》上、下集,安益推出由郭南宏导演的《男之罪 》上、下集,金马则推出由梁哲夫导演的第一部台语武侠片《罗小虎与玉娇龙 》。
中影完成三部影片《永结同心 》、《悬崖 》、《荡妇与圣女 》。
香港的新华来台拍摄武侠片《青城十九侠 》、《刀光剑影 》、《女侠飞红巾 》等,轰动一时,为后来台湾的武侠片时代谱出前奏。
1960
这年,台语片陷入低潮,许多在前几年盛极一时的发行公司皆落魄衰微。林博秋的玉峰公司虽然完成《错恋 》,但另两部新片均告停摆,工作人员辛文亭等人另组南星新艺,在完成《生母夺亲子 》之后,亦告收摊。台联推出李行导演的《凸哥与凹哥 》,依然多产的导演梁哲夫和李泉溪则各推出五部影片。全年台语片产量跌至二十一部。
中影拍摄《天伦泪 》、《音容劫 》等家庭伦理片。张小燕因《天伦泪 》再获亚展童星奖。
为促销日片,日本驻华大使馆主办六场映演活动,并有日本代表团随片来台,是为台湾第一次国际性电影节。
1961
台湾经济开始起步走,带动乡下人向都市发展的决心。万寿推出张英导演的《孤女的愿望 》,在台北连演一百五十场,乡下戏院反应更为热烈。
四月,台北市中华商场开幕,也揭开了西门町电影院时代的序幕。同月,中影内部整顿结束,沈锜出任董事长,李洁任总经理,开始了中影的台北时代。同年,中影士林片厂起用。七月,电检处因日片进口作业出现舞弊事件而被迫改组为电影事业管理处;稍后宣布,如果剧情确实需要,电影中可以准许拥吻的镜头。
这年,台语片跌落谷底,全年产量仅十余部。不过,台联逐渐恢复元气,又开始加速生产台语片。福华为自立影业发行李行导演的喜剧《两相好 》,为第一部宽银幕彩色台语片,颇为叫座,从此便自行投资生产影片。另外,庄雪芳主演的《龙山寺之恋 》,外景遍及全台,演出轰动。
中影也推出了一部宗由导演、国台语混合发音的文艺喜剧《宜室宜家 》,以喜剧形式来调和省籍差异。另有《台风 》一片,脱离政宣说教,以天气来刻划男女心理,唐宝云因本片获亚展最佳女配角奖,台湾星空从此多了一颗巨星。
1962
由于台湾中南部的经济已走出八七水灾的阴影,电影税捐减少、水灾救济捐款取消、影片器材进口关税降低,以及因电影处所采的外片管制进口措施腾出了不小的市场空间,种种原因推波助澜,使得可以迅速量产的台语片再现第二春。
三月,行政院公布辅导摄制国语电影片贷款办法,流行拍台语片的民间公司也开始考虑拍国语片。
中影开始和日本公司合作拍摄《秦始皇 》、《海湾风云 》,提升了彩色电影的制片功力,并欲藉日本知名导演、演员来提振票房,但终因中影只沦为配合角色而饱受舆论批评。台制厂厂长龙芳也聘用了香港名导名演卜万苍和王引,并引进日本彩色技术人员来台拍摄《吴凤 》,上映后颇为轰动,台语演员张美瑶因而扶摇直上。
这年,台语片产量一下跳升到一百多部。永达推出由邵罗辉导演、洪一峰演出的歌唱片《旧情绵绵 》,结果影片和唱片双双大卖。福华推出徐守仁导演的《穆桂英挂帅 》、《洪武君出世 》,天胜推出李泉溪导演的《姜子牙下山 》、《双王子复国 》,荣丰推出李行导演的《白贼七 》。
中影也首度投资台语片,与民营公司议定合作十二部台语片,第一部《谁能代表我 》,由李冠章、矮仔财主演。
第一届金马奖开始,港片《星星、月亮、太阳 》囊括最佳影片、编剧、女主角、摄影等多项大奖。(凡获奖公司,可获进口外片配额。)
十月十日,台湾电视公司开播,台湾进入电视时代。
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英和张彻率领一支外景队,从兵荒马乱的大陆到达山青水秀的台湾,拍摄《
六月,影片改由光复后台湾第一家民营制片机构万象影业公司接手。年底,影片完成,《
你或许没听过《
由于上海片源中断,电影界几乎断炊。三家公营片厂(撤退来台,设于台中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制片厂和设于北投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以及台湾制片厂)惊魂未定,缺钱、缺人也缺胶片,大家忙着整顿,没空也没心情拍片。
风雨飘摇,人心惶惶,没有人知道《
1950
三月,蒋中正先生复行视事,开始收拾烂摊子,扛起复国的重担。
五月,国民党文宣部门导演,中国文艺协会成立,标举反共抗俄与战斗文艺路线,期能配合全面接管控驭下的报纸、杂志,从中央到地方,从平常百姓到军人、妇女、学生层层控制,达到一呼百应的威力。同时以奖金鼓励创作,而文艺协会中的电影委员会,接下尚方宝剑,成了负责指导台湾电影创作方向的幕后那只巨手。
同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改隶国防部,业务由总政治部督导。台湾省电影戏剧商业同业公会成立,处处皆有党国无孔不入的关爱眼神。
十一月,农教厂终于和中制厂合作,由宗由导演,开拍了来台后的第一部影片《
1951
五月,内政部公布「电影片检查标准」,九月,又公布「戡乱时期国产影片处理办法」,对大陆影片及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影片设限,以防赤色影片渗入,而任何影片,凡可与“匪”字沾上边者(如:公司亲匪、导演附匪……)一律赏它一个大字——禁!同时,省教育厅订定「影剧事业申请登记注意事项」,加强对民间影剧院的管控。十二月,教育部通过「社会教育实施纲领」,筹制教育影片及编写反共剧本。
曾几何时,电影已成为中兴复国的有效工具之一。这年,总政治部主任蒋经国高呼「文艺到军中去」!农教厂立刻筹拍《
为了解决片荒,这年,经参议会建议,恢复进口日本片,但仅限于符合国策者,因此,一部叫作《
1952
台湾首次征兵陆续报到入伍,片商公会在春节期间,致赠每一征户电影慰劳票六张。二月,省教育厅订定「改进全省影剧计画」,推动反共社会教育。八月,内政部电影事业辅导会议召开座谈,提出电影事业辅导草案十项,计画性地扶植国片事业。
文艺协会理事长,时任立法院长的张道藩发表文章强调,唯有反共抗日的作品,才可消灭共产主义毒素。
中制厂完成《
农教厂完成《
十月,民营的东华影业社借用农教厂片厂拍摄反共文艺片《
1953
四月,香港影人筹组自由影人总会,台北市影片公会立刻代替政府出面,敦促其加入反共抗俄的行列。六月,台北电影商业同业公会「主动」提议于票价中附加一角,作为反共宣传费,获市议会「嘉许通过」。
产金小组为节省外汇,削减外片进口商的汇款数额,每年节省外汇支出约三十万美元。
这年,农教厂拍了《
1954
六月,蒋中正总统参观台中农教厂,随即指示该厂与辖有二十家电影院的台湾电影事业公司合并,成立中央电影公司,归国民党所有,第一任董事长戴安国,总经理李叶,直接听命于中常会与文工会,摄制「配合国策、打击共匪暴政、激励民心士气、移风易俗……」之影片;引领台湾电影发展近半世纪风骚的中影,便这样中规中矩地诞生在党营事业大家族中,拥有一贯制片、发行和映演的部门,而台湾电影较具规模的发行也由此开始。
同月,行政院公布施行「国外电影片输入管理办法」,限制无邦交国家影片进口,筹设文化专约进口保障额,作为外交谈判筹码,此外,更调高影片进口关税,征收百分之六十娱乐税,以此保障国片竞争条件。
这年,原本专拍新闻纪录片的台制厂与民营的中国文化公司合拍《
1955
二月,依据「戡乱时期国片处理办法」,订定「附匪电影事业及附匪电影从业人员审定办法」,断绝左派影人在台生路。
三月,景气低迷下,电影制片集体向党部陈情;七月,长期失业的演员包围当时的电影主管,要求解决饭碗问题。
底片押税进口办法通过,以香港公司来台拍片,可押税进口底片,在摄制后出口退税,来争取香港自由影人来台拍片,却也为台语片之风起云涌,打下了物质基础。
同年,电影检查法颁布,新闻局电影检查处成立,政府对电影的管制进入一个新阶段,深深影响此后台湾电影的发展。
这年,中影完成自成立后的第一部剧情片《
民营电影公司的华明、自由、国光等,开始拍一些较具娱乐性的非政策性电影,如《
受到粤语片传入台湾,以及《
六月,光复后台湾第一部台语片亮相,由邵罗辉执导、都马歌剧团演出的十六厘米片《
1956
二月,教育部电影事业辅导委员会成立,下设两组,分别负责制片辅导和发行推广。六月,根据电影检查法第四条订定之「电影片检查标准规则」公布实施,除反共抗俄外,电影还不得挑拨团结、侮辱元首、妨害友邦利益、显示我国落后……自此,电检工作不但要灌输战斗意识,还要防堵“不当思想”。对于电影,政府是一手辅导,一手监控。
台北市戏院开始分甲、乙、丙三等级,甲级戏院专映外片;乙、丙级戏院有的映外国片,有的映国产片,院线制度建立雏型。
「国片交换日片办法」公布,限定日片进口数,设立配额制度,用以奖励国片制作;电检处也设立「外片限制进口委员会」,控制进口影片数量。
导演何基明与麦寮歌仔戏团拱乐社的陈澄三合作,将该社当家戏目《
同年,《
中制出品两部国语片《
1957
台语片产量突增数倍,各地一窝蜂抢拍,全年光是登记送检的,即有六十二部,盛况空前。
高和影业完成戏曲传奇改编剧《
何基明的华兴电影制片厂扩大组织,兼具制片与发行部门,拍摄创业作《
汉兴的金山片厂规模不大,雄心不小,完成《
联合影业由杜云之编剧制片、徐欣夫导演,完成戏曲、传说改编剧《
早期的台语片大多租用公营片厂,这年,民间除了有何基明在台中新建的华兴片厂,还有华联在淡水以戏院改造成的万国片厂,以及新兴影业由船坞改造的淡水片厂。
台语片热潮开始引起文化界人士的关心,丰原与台中两地分别出现台湾影业和艺林影业,皆是以提升台语文化为主的电影公司。前者出品了《
中制的《
十一月,由征信新闻社(即中国时报前身)首次举办「台语片影展」。
1958
教育部电影事业辅导委员会的业务移交到电检处,新闻局同时掌握了对电影的辅导与检查之权。
台语片生产更加百花齐放,这年,全台出品影片的公司有六十四家,发行台语片的公司有五十七家,全年产量达七十六部。投机者纷纷投入此一新兴市场,瓜分大饼,而电影导演们,不分本省外省,不管会不会讲台语,都争先恐后地拍起台语片,如邵罗辉、宗由、田琛、何基明、李泉溪、孙侠等,皆为多产导演。而主要演员,如戽斗、矮仔财、何玉华、天炮枝、武拉运等,也都是从台语片起家。
林博秋投下一千多万现款,在桃园、莺歌一带十甲土地上,创建湖山片厂,建有宿舍,供演职员住厂。片厂面积、建筑和演员数甚至超过公营的中影,玉峰影业成立,准备大展身手。
何基明的华兴片厂推出《
中影拍了一些政宣片,有《
1959
七月,中影台中片厂因支持台语片生产,片厂使用过度,电力超过负荷,导致影棚大火,迫使中影进行整顿改组。
九月,整顿中的中影台中片厂仓库再度失火,影片一千五百零七部付之一炬。十一月,中影台北士林厂动工。
八月七日,发生八七水灾,台湾中南部地区洪水泛滥,一片汪洋,十三县市灾情惨重,相当于省政府一年总预算的财物金额泡汤,台语片的主力市场经济受到重创,台语电影业繁华不再。水灾后,随电影票附征救助捐,更使电影业雪上加霜。而日片进口与走私浮滥,加上各种劳军票、晚会映演,以及一窝蜂抢拍形成台语片的粗制滥造……台语片终于“恨命莫怨天”,一败涂地。
台语片的支柱——华兴片厂终因市场衰退、周转失灵而关门大吉。
这年,台联推出由李行等人导演、矮仔财、李冠章、戽斗等人演出的经典喜剧《
中影完成三部影片《
香港的新华来台拍摄武侠片《
1960
这年,台语片陷入低潮,许多在前几年盛极一时的发行公司皆落魄衰微。林博秋的玉峰公司虽然完成《
中影拍摄《
为促销日片,日本驻华大使馆主办六场映演活动,并有日本代表团随片来台,是为台湾第一次国际性电影节。
1961
台湾经济开始起步走,带动乡下人向都市发展的决心。万寿推出张英导演的《
四月,台北市中华商场开幕,也揭开了西门町电影院时代的序幕。同月,中影内部整顿结束,沈锜出任董事长,李洁任总经理,开始了中影的台北时代。同年,中影士林片厂起用。七月,电检处因日片进口作业出现舞弊事件而被迫改组为电影事业管理处;稍后宣布,如果剧情确实需要,电影中可以准许拥吻的镜头。
这年,台语片跌落谷底,全年产量仅十余部。不过,台联逐渐恢复元气,又开始加速生产台语片。福华为自立影业发行李行导演的喜剧《
中影也推出了一部宗由导演、国台语混合发音的文艺喜剧《
1962
由于台湾中南部的经济已走出八七水灾的阴影,电影税捐减少、水灾救济捐款取消、影片器材进口关税降低,以及因电影处所采的外片管制进口措施腾出了不小的市场空间,种种原因推波助澜,使得可以迅速量产的台语片再现第二春。
三月,行政院公布辅导摄制国语电影片贷款办法,流行拍台语片的民间公司也开始考虑拍国语片。
中影开始和日本公司合作拍摄《
这年,台语片产量一下跳升到一百多部。永达推出由邵罗辉导演、洪一峰演出的歌唱片《
中影也首度投资台语片,与民营公司议定合作十二部台语片,第一部《
第一届金马奖开始,港片《
十月十日,台湾电视公司开播,台湾进入电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