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担当纪录片评委受质疑
“即将于6月举办的上海电影电视节,日前由组委会对外公布了参赛影片和评委的名单,赵宝刚、杨澜分别担任电视剧和纪录片的国际评委,吴天明和蒋雯丽等出任电影节国际评委,陈冲、贾樟柯等知名影人将担任本届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国际评委。
上海双节的评委名单一公布,就被外界质疑,杨澜当评委有说服力吗?众所周知,纪录片并非杨澜本行、蒋雯丽也是以演电视剧起家,两人的入选自然招来疑问……”不久前,有国内媒体对杨澜、蒋雯丽的“专业性”提出质疑。
电影圈里的人笑了:蒋雯丽最早拍过《
女性评委为什么得不到宽容?
评委会规则规定,必须有三分之一的评委来自国内。在这三分之一的评委名单中,女性的面孔越来越多,这一点是值得庆贺的———在任何领域,女人都顶起了半边天。
骄阳似火的周末,杨澜心清气爽的声音从北京传来:“不好意思刚开完会,周一要录节目……”
电话采访她时,离上海电视节开幕还有6天。6月9日晚到11日晚,作为第1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会委员,她需要在3天时间内看完25部入选影片。
面临如此密集的看片时间,身兼数职的杨澜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兴奋:“我很好奇现在的纪录片有什么新风格、新流派,我本身就是做这行的……”
对于了解杨澜的人来说,杨澜懂不懂纪录片根本不是个问题;对于不熟悉杨澜忙碌的人们而言,我们的访问也许可以消除所有的疑问。
曾经攻读“纪录片导演”
“由杨澜本人担任监制的纪录片有200小时左右。”“阳光文化”的杨先生透露,公司制作的《
1995年,杨澜在事业巅峰时期告别《
2000年,杨澜与丈夫吴征联手打造的“阳光卫视”是当时大中华地区唯一一个“历史人文纪录片频道”。创办初期,该频道就立旨将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纪录片带给亚太地区广大观众。目前由杨澜领导的“阳光文化媒体集团”,大目标也是“专攻人文方面的纪录片”。
曾任“艾美奖”纪录片评委
杨澜对纪录片,究竟有怎样深厚的感情?
“我觉得纪录片能把一个时代沉淀下来,一般回忆都看纪录片,不像综艺节目……”
2002年、2003年,她连续两年担任“美国国际艾美奖”电视节纪录片及艺术纪录片评委,是评委会唯一的一位中国女性,对国外优秀的纪录片记忆犹新。
“我记得当时有一部有关韩国打击乐的艺术纪录片很特别。它拍摄了一个乐队如何游走民间,在扫帚店拿扫帚练打击乐,在餐厅拿锅碗瓢盆练打击乐……它告诉大家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真正的音乐不仅仅在庙堂之上,片子的表现形态非常活泼。”
她又提到一部获奖的加拿大纪录片,“用四十年代好莱坞黑白片的镜头处理方式拍芭蕾舞剧”,还大大肯定了日本NHK“长久以来一直比较注重追求纪录片的人文素质”。
坚持“阳光文化”做纪录片
说起纪录片,杨澜滔滔不绝,好像做学术报告。
“中国的纪录片有一个规律,越偏僻的地方越出好作品。”杨澜说,很多在乡镇电视台拍纪录片的工作人员反而有时间有精力拍出好作品,不像大城市的电视工作者那样,迫于收视率的压力急功近利。不过,中国的纪录片正在进步中。从一开始的‘命题作文’,到八九十年代关注边缘文化……”
她介绍说,现在纪录片在中国还是不兴盛。对纪录片来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在国内,一小时的纪录片需要十几、二十万人民币的成本,但卖出的价格只有几千人民币,所以电视台很难投入做纪录片。现在很多国内有才华的编导都给国外做,在海外1个小时的纪录片节目的市场价格高达15万到20万美元。
如此吃力不讨好的活,“阳光卫视”每年都在坚持做:“我们每年出一部,针对国外市场,保持中国特色……”
压力来自评选本身
这一次,赵宝刚、杨澜分别担任电视剧和纪录片的国际评委会主席,作为女主席,杨澜需要负担的,似乎不仅仅是评分那么简单。
《
杨:在学术性上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主席”最重要的是严格评选规则。每一个评委都有个人的好恶,我只能保证程序的公正性。
《
杨:我只是害怕忽略好作品。拍纪录片需要独立工作能力特别强,常常一个人兼职导演、制片人。如果说有压力的话,我就怕辜负人家辛苦的成果。
《
杨:在这点上性别差异不大。表现出权威性不一定就得咄咄逼人。女性在协调、沟通人际关系方面有很强的能力。
《
杨:(笑)无所谓吧,巩俐不也是戛纳电影节评委吗?做这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不是每一个好的从业者都能成为一个好的评委……但这几年,我的确一直在做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