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反思《星战》的文化张力

2005-6-7 9:25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王多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随着《星球大战前传3》在全球的同步首映,一股“星战”潮冲击我们一些人的生活。据说,《星球大战前传3》上映前,美国许多“星战”迷穿着星战服装排队买票,有人甚至提前3个月就辞职在家,专心进入“星战”氛围中。“星球大战”系列票房如今累计收入已达35亿美元,而相关产品的销售额更是高达90亿美元。这些巨大的数据,足以说明“星球大战”系列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并不想对电影本身说什么,我们希望透过“星战”引发的社会影响,反思其背后的文化张力。


  《星球大战前传3》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部电影,但电影的背后,却体现了与科幻文化相关的科学教育问题。并不是这部影片本身有多大的魔力,而是以《星战》为代表的科幻文化怎样塑造了庞大的受众群,又怎样培育了“接受土壤”的文化结构。从更深层次说,“星战”热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科学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和熏陶。资料显示,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里,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科学家喜欢《星战》。对于看《星战》长大的年轻人来说,《星战》激发了他们对科技的浓厚兴趣。《星战》在许多电影迷心中已远不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了,它已成为一种信仰———对科学技术的信仰。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文化是科学教育的一种方式、一个途径。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底蕴,是科学精神的某种折射。首先,科幻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深邃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向外部太空世界投去的关注与遐思,这不只是一种兴趣,它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想象,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追问,是一种由内及外的哲学关怀。没有这些,科学就跨不出它的第一步。第二,它是文化产品制作者对科学所作出的极为出色的意识形态包装。武器、飞船、激光炮、机器人构成了《星战》的符号,它的本质是科学,是技术,是制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科学景观,是将科学深入人心的有力工具。而这一切,最终塑造的是科学文化的土壤,培养的是崇尚科学的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客观地说,以《星战》为代表的美国流行文化,在塑造美国的科学事业上是有一定功绩的,这正是文化生产力和效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星战》带给我们的文化思考。


  由《星战》的火爆,可以反观我们自身的科幻文化和科学教育事业。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科幻文化的教育基础依然十分脆弱。我们每年能有多少科幻文学作品问世?每年能生产几部科幻电影?有几本响当当的科幻期刊?这么多年,除了一本《珊瑚岛上的死光》,我们还能记住哪些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科幻文化的孱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科学素质不高,以及科学精神的严重不足。几年前有道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此题一出,居然被众多家长指责为严重的偏题怪题,可见全社会对科幻文化的价值评判标准。科技也好,科学也罢,它既是我们实现强国强市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培养与建构,是一种流淌在全体社会成员血液中的自觉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文化人格。而这,正需要我们全面播种,精心培育。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