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零号嫌疑犯》成为经典,证据不足

2005-6-4 13:48  来源: 作者:LY884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零号嫌疑犯》在影片介绍上被说成是《沉默的羔羊》和《七宗罪》的结合。而看完之后,感觉从形式上确实揉合了经典惊悚片的套路,但总体而言,并不突破之处,却有生拼硬凑之感。


 


既然上面说到了《沉默的羔羊》,我还是从它入题,以便分析《》与之的差距。作为一部范例惊悚片,决定其成功的因素很多,我不想在此重复。但我总感觉,在这些类似于得奖感谢所要提到的因素里,还应该有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部分,那就是汉尼拔教授这个角色的特殊定位。因为在这《》系列电影中,汉尼拔都不是作为前台活跃的反面角色而存在的。他被限制在了幕后阴影中,既被当作变态界的前辈,也是FBI的资深顾问。当然,我也可以这样理解,从某种角度来说,汉尼拔与那些变态后辈们,还是一体的,但为什么托马斯哈里斯要将这变态的一体,活生生的撕裂开来。


 


原因在于,传统的犯罪电影,反角再抢戏,结果还是邪不胜正,即使有少数幸运的反角,由于社会,历史或个人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而得以逃脱,但往往也不会是一个顺心的结果。而在《沉默的羔羊》中,编导将一般反面角色身上的,诸如打破常规法则,高智商,大胆量,主动掌握全局等等这些“吸引”平常人的元素都单独抽离出来,放在汉尼拔的身上,而将注定被毁灭的命运留给了变态小辈们。所以,这样处理的结果,一方面,观众可以在道义的支撑下,看到罪恶的覆灭,同时,又能在潜意识中完成对汉尼拔(即罪恶的强权支配的化身)的顶礼膜拜。


 


现在来看《》,本金斯利扮演的奥莱安这个角色,也可以看作是对汉尼拔角色设置的模仿。不过,他的恶行则有些勉强,据我的理解,他既然可以用遥感知道凶手的身份,那通过调查,完全可以用常规手段,将这些凶手绳之以法。但他偏偏要“亲力亲为”,这一点也只能理解为导演非要强加一个恶的本性在其身上。


 


而影片介绍中所说的:Suspect Zero”,零度怀疑理论,抑或最低怀疑理论。片中托马斯曾经拜访一位专家,他提出了最低怀疑理论,以解释奥莱安留下的“ф”符号。我们不妨举同样的例子解释一番:你曾经见过50英尺的鲨鱼吗?假设你的答案是没有。目前我们捕捉到最大的鲨鱼有24英尺,但这就能证明不存在50英尺的鲨鱼吗?一群生物学家便如此解答了这个问题。你知道饥肠辘辘的鲨鱼会接近人类,但对于一只50英尺的鲨鱼来说,海洋永远是藏满美味佳肴的餐桌,它可以靠鲸鱼和大章鱼维持生活,它可以永远不用浮出水面威胁人类。因此这些生物学家认为,即使有50英尺的鲨鱼,我们也不会见到它们,所以应该有50英尺的鲨鱼,只是我们从来没看到罢了。最低怀疑理论与此相似,假设有一个连环杀手足够聪明,可以在某个特定时期躲过被捕,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晃进晃出。


 


我首先觉得,对于人类和可能有的50英尺的鲨鱼,处在两个空间里的推断,如果要强加诡辩的话,我只想说,人类文明常常是不请自到的,探索新境界的动机并不象鲨鱼猎食一样单纯。那结合到连环杀手,制片波拉沃格纳说终极连环杀手,就是那些无惯技,无预兆,无模式,无怜悯的杀人机器。首先对这样定义的杀人犯是否存在,我有怀疑。另外,即使存在,也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已经失去了被分析,建立心理模型的可能,那辨别这样的杀手的依据是什么,是EVBD基因缺陷症吗?而影片中的几个所谓的终极杀手,斯拜克所杀的一半是离家出走的少年,巴尼富尔切所杀的大都是9-14岁的男孩,而还有一个就是卡车绑架犯,按我的理解,这些也应该算是犯罪模式吧。


 


至于影片的结尾,奥莱安要本杰明打死自己,理由是自己长期受超能力的精神折磨,想一死了之,不过,这一段使得奥莱安开始时建立起的掌握全局的形象大打折扣。而根据斯坦福研究院物理学家拉塞尔

相关链接: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