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金凯瑞的舞台剧情结

2005-6-4 13:48  来源: 作者:LY884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对于金凯瑞《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评论并不多,往往在不自觉中停留在对他的《楚门的世界》的回味,以及对《》中表现的梦境幻像的迷乱崇拜中。不过,我总是在想金通过这两部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信息?


 


在《》中,金饰演的乔尔在自己的意识世界中,从开始的适应期,到希望去除争吵的记忆,保留快乐的回忆,接下来是希望能够逃离这种记忆的抹除。其实你也可以把这个过程仅仅看成是一个老套的时间隧道式的故事,而由于先要去除最新的记忆,所以在记忆片段的时间安排上,是由近及远的,但感情的事情缺乏一种明显的逻辑线性顺序。而模糊记忆中的偷换概念,角色,情节的事也时有发生,使得剪辑上有点混乱。再加上片段之间的衔接通常是由关键词来完成,一个昵称,名字就足以把思绪发散到别的地方。


 


当我看到乔尔在书店发觉克莱门蒂娜不认识自己后,走出来,灯逐排暗掉,接着乔尔马上回到讲这件事时的朋友家,我感觉这是一个完熟悉的舞台剧场景。在一个舞台上,设置多个环境,然后用灯光的亮暗来表现不同场景间的切换。再加上现代舞台的多媒体技术,升降台的运用,表现力会更强。而主角在其中来回穿梭是如此的连贯,还会给观众一个空间转移的概念,这一点倒是电影的剪辑所无法表现的。


 


有评论质疑《》中的双线发展,我觉得也是无奈之举。邓斯特的那个故事,相比之下条理很清晰,还留有悬念,而金凯瑞的故事,由于导演过分执著于电影的蒙太奇优势,反而显得脆弱了很多。


 


我回忆最早对这种舞台式表演有好感,还是当初看《成长的烦恼》的时候,有一集讲迈克的外公去世,然后全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共同怀念过去时光,导演安排外公的“灵魂”进入了演出现场,没有任何特技,只需要其他演员假装看不到,听不到他就行,这种安排,比起如《人鬼情未了》中的穿身而过的特技来,别有一番情趣。


 


那结合金凯瑞,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形式呢?


 


我在看《》时,常想为什么要前半段就交待这是一个记忆抹除过程,而不设置一个《灵异拼图》式的悬念,在《》中也有同样的疑问,开头就点明这是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


 


我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是刚开始,就人为的设置了一个舞台,在《》中更是用四角的阴影,偷拍的摄像头时刻提示你这是个虚拟场景。如果说《》这样的设置至少还配合了剧情的背景,而在《》中则是减弱了舞台的优势,而发挥了“第七艺术”的劣势。


 


当你坐在剧院中欣赏舞台剧时,简约的道具,布景,演员为了照顾后排观众,采用夸张的表情和对白……慢慢的也让观众习惯成自然。金凯瑞夸张的形体动作,在喜剧片中不会被诊断成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而进入正剧,则实在是需要借用观众在观看舞台剧时培养出来的接受能力。如果说《》的剧情是真人秀节目中其他人都是在表演,而唯独金是在生活,这样就对应着其他演员生活化的表演和金的超越生活的夸张表演,当然前提是一个舞台化的大背景。然而这种要求苛刻的表演对比环境,在《》中没有了剧情帮衬,即使同样照搬了一个舞台化的背景,金也找不到发挥其鲜龙活跳的空间。


 


还是接舞台表演这个话题,拉斯冯特里尔的《狗镇》应该是最彻底的一部,几乎没有道具,布景,只是地上用粉笔画了些表示房子的方块,连敲门都是用音效来表示。我不谈这部电影的人性内涵,只说它的形式的特有表现力。有一段警察来搜查,而妮可基德曼在另一间屋内被侮辱的戏,如果是有真实环境的电影,要表现一个大的各自封闭的环境,只能靠不停的场景切换,或者是从屋顶向下拍,但要有一个大的俯视镜头,摄影机又要假设屋顶不存在,但是在《狗镇》中,由于没有任何具体墙壁的阻隔,看上去是在同一个开放空间里,而观众由于前面的剧情,也能够理解这是在不同的封闭屋子里,所以这种理解和视觉之间的反差,就很好的表现出了狗镇居民那种残酷和伪善的本性。


 


总结一下,《》由于场景设计,剪辑,主创人员主观上的表达上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使得有些评论认为并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但是,我觉得金凯瑞本人无疑是非常智慧的,毕竟他找到了一条在天才与“疯子”之间来回穿梭的表演通道。


相关链接: 马上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