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美国战队》和《出租车司机》中的虚无主义

2005-6-4 13:15  来源: 作者:LY884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本来,《美国战队》和《出租车司机》这两部电影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无相通之处,一部是所谓的“恶搞”木偶片,一部是经典的社会问题片。不过,如果借用红袖添饭对《》的评论中“虚无主义”一词,我好象看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


 


红袖的评论中之所以出现“虚无”一词,是因为特雷帕克和马特斯通好象无意介入冲突观点的任何一方,而是“格杀勿论”。我不知道这种态度,或暂且也称之为观点,用“虚无”一词来形容是否合适,如果真的要联系到虚无主义,可能就会拖出尼采,雅可比,屠格涅夫等一长串名字,而且涉及到主义和观点的名词时,中文的舶来词更新速度,长久以来一直落后于其他语种。还是姑且用之。


 


马特斯通以一种出世的壁上观视角,同时又用入世的批判现实主义态度,将美国反恐舞台上的各路人马来个狂轰乱炸,这可能是一种“难得糊涂”式的哲学智慧,其完美的优势如同“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其他物质和精神世界的通杀。不过,我一直在想“一分为二”如果适用于一切,那么其本身是否也应该一分为二?同理,〈美〉中的虚无主义如果也作为一个观点,那么应该怎样被后来者恶搞呢?可能是另外两个嘴里不停唠叨“我讨厌,我反对这个观点”,从而创下反对观点吉尼斯纪录的木偶小人。


 


那么,联系到〈出租车司机〉,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特拉维斯,是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退伍军人,他对政治观点,文化思潮本来就不相信和不关心,可以说是真正的虚无。看此片前,我一直觉得在刺杀总统候选人之前,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动机,但马丁西科塞斯并没有这么做,以至于许多观众结合现实中的类似行刺事件,认为这是个爱情宣言。我不排除这是其中的成分之一,而我认为种种极端的行为,只是特拉维斯在个人生活,情感受到挫折后,一种本能的释放渠道,他总是在找一个能产生互动的对象和目标,而并不关心自己内心的动机和外在的逻辑。这表现在他对色情文化的两种态度,对总统候选人以及助手的情感转变。


 


在看〈出〉之前,我先看过马丁的〈好家伙〉,也是久仰大名,不过在影片中你很难找到其他黑帮片中的感觉,评论称之为不同于〈教父〉浪漫情绪的现实主义风格,那现实在哪?现实在让我们认清黑帮的丑恶面目?这种说法至少在我看来欠缺说服力。而这个问题在看过〈出〉后,我好象找到了一些端倪。〈出〉中浓厚,迷离的色调,罗伯特眼部的特写,出租车各个部位的镜头串联,与日记相结合的内心独白,使我们不由的深入到一个总在寻找精神出口的男人的内心,在强悍的外表,致命的武器下,其实是一个女性般脆弱,敏感,细腻的灵魂。再结合到〈好〉,我认为马丁并不认同那种类似于罗伯特在〈教父〉中符号化的男性形象,所以把雷莱欧塔推到了前台。


 


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马丁的影片,正如我以前不能理解他对莱昂纳多的重用,以及〈纽约黑帮〉中缺乏男性史诗震撼力的故事。马丁童年时由于哮喘病长期在家,形成的内向,孤僻的性格,使他执着的运用偏离于传统男性视角的独特导演手法,可能就是至今未受到,要么就是慷慨激昂,汹涌豪迈的男性精神,要不就是反对传统,质疑权威的女性思潮,非此及彼的奥斯卡主流观念的充分肯定的原因之一。


 


〈美〉中的虚无可能是故作高明,而〈出〉中的则是无奈之举,相信大多数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像后者,因为这似乎代表着无知,而倾向于前者,一种出世的潇洒,而我觉得他们都是高估了自己。当他们以超然的心态,跟〈美〉片导演站在同一条虚无阵线上,嘲笑片中各种角色的丑态和下场时,我觉得这本身是一个讽刺。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当你每天在报刊,电视,网络上接触所谓的资讯时,你有多少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在里面?如果答案是否定或不确定的话,那这种单纯的资讯,就如同应试教育下的教科书一样毫无价值。另外,再进一大步,当你有了自己的判断后,又会以何种方式去坚持和捍卫呢?相信大多数人不可能找到这样的舞台。即使是网络这样的虚无,不,是虚拟世界中,以秃笔和凹键弄出来的文章信息,大多数时候也不过是占用了微不足道的空间,然后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和思维中。对于《》中所提到的国际事务,我们虽然从原来的五分钟国际新闻进步到有了专门的分析专题节目,但这种零散,片段式的话题,实在是像红袖评论下的迈克尔摩尔的证据一样,撑不起一个圆满的理论。


 


当我读到文章称美国的中学历史试题中,有如果你是二战中某个战区的指挥官,你会怎样部署和和操作……这样的问题,摆在国人的眼前,真有助于我们这些天生虚无主义者进入更高的虚无境界。


相关链接: 文章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