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这部《
影片表面上探讨了心理治疗的误区和对人性的压制,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应该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全面反思,弗洛伊德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到的开创思维,奠定了现代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后半叶,他的理论却日益受到质疑,他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潜意识,就不能被认定是一个健康的人。在实际治疗中,很多人虽然好象找到了自己童年的阴影,以及对成年后心理的影响,但对实际的心理创伤却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一点,在《
影片的前半部分生动轻松,甚至还有麦克默菲故意装作变成痴呆,为结局埋下伏笔。另外,当被告知不能看球赛时,麦克自己做着评论员,讲述着想象中的比赛画面,而引起精神病同盟的共鸣。这一段让我想起钢琴师中,阿德里安布洛迪扮演的施皮尔曼,在不能发出声响的情况下手指腾空的演奏,虽然两位主角的气质南辕北辙,但同样都让人心酸不已。而最后十多分钟,米勒斯福曼把自杀,打斗,切除脑组织,这一系列不幸都浓缩在一起,让人一时难以完全接受,脑海中只留下如影片开头那般的寂静空白。
如果按照正常的评判标准,特别是我们自己的,来衡量麦克的话,他应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和痞子,毕竟,在精神病院里做英雄,可能比在监狱里还要难。我们这个时代,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圣徒,在恶劣环境下,左右两边脸都被打得像个猪头三。同样,列夫托尔斯泰处女作《
香港电影的创作最初是很自由的,就拿所谓的经典之作,英雄本色,古惑仔来说,我不会在这边大谈特谈,影片背后与黑社会的联系,甚至于我常想,影片票房的成功,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各个堂口的小弟的捧场,可能那个时候象包场一样,大哥吩咐下去,一定要拖亲带故地去看,就象是《
当东方电影越来越受到西方电影节的青睐时,我们会看到其中充斥着落后,杀戮,色情,变态,好象不如此就不足以震撼国际影坛,当这些载誉而归,在国内被奉为神明的导演沾沾自喜时,我只认为这是以前落后国家单一出口经济,在文化艺术上的变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