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镜子中出现了另一个我

2005-5-31 8:17  来源:fanhall.com 作者:死在当下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基耶斯洛夫斯基《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开场:
  一片星空(长镜头,缓缓向右移动)画外音:那是我们等了好久的星星,圣诞晚餐可以开始了。看见没?那边,低一点的地方,雾朦朦的。看,但不是真的雾……(近景,固定)小女孩倒躺着,伸出小手指着什么。画外音:……是无数的小星星,指给我看……
故事梗概:
    一个女孩始终觉得自己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事实好象也是如此……
    结尾:
(近景,固定)维罗尼卡开车回家。(近景,固定)维罗尼卡的父亲在家里锯木料。(近景,固定)维罗尼卡摇下车窗,伸手去触摸大树。(近景,固定,取镜人物上半身)合唱团歌声响起,维罗尼卡的父亲缓缓抬起头。(近景,固定)维罗尼卡抚摩着大树。  
    影片先交代了一个波兰克拉哥的女孩,叫维罗尼卡,酷爱唱歌。有幸入选了合唱团的领唱,但她患有隐疾,在第一次登台演唱时病发身亡……维罗尼卡早知自己的状况,当被通知试唱时喜溢于表; 因病发隐忍疼痛而不愿放弃;坚持登台不愿放弃,直至无法摆脱病魔猝死台上。此时看到的、感到的是关于宿命的故事。命运对我们来说,充满太多不可预知行性,我们不知道命运是什么,也无从知道未来会是怎样?但最重要的是认识主体能够把握住的,在非理性空间生存下寻求另一种生命历程。
    镜头立即切换到另一个也叫维罗尼卡的女孩的身上。她的追求是一名布偶艺人,对他有种冥冥中安排的感觉,能察觉出他的存在,对他的一切感兴趣,包括他创作中的一根鞋带。凭着一盘全是场景声响的磁带找到了他,当得知是他为创作做的一次试验而愤然离去。最后还是圆满地拥有了这份爱……两个女孩都有自己的追求,既是把握自己所能掌控的,在不可知的生存状态下不能丢失属于自己的。这大概也是导演初衷之一。
    导演分别描述处于不同生存环境下的两个女孩,又费尽心思地让两者保持着密切地联系。在后者维罗尼卡的故事中,有一出布偶戏,讲的是一个跳芭蕾舞的小女孩不慎摔伤脚,不能再跳舞,忧郁地死去,化为一只蝴蝶。与前者维罗尼卡的命运是如此相似。布偶艺人说了句话:因担心布偶被碰坏,因此要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导演是否想表达生命的轮回、更迭?
    对比影片开场和结尾,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导演借由“树”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有时我常常在想,偌大世界有没有和自己相似的人?灵魂有没有重复性?我觉得有。其实这是一个很难解的哲学问题,导演借助此片表示了他的质疑,让观众认识到问题的存在,然而此题却不可解。
©现象电影论坛 --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论坛,包含电影论坛、电影批评、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纪录片、电影音乐、文学和休闲。 
    整部影片色彩采用黄色调,是否如同翻阅一本发黄的圣经更能融入一种情绪之中?配合整部电影的主旨,这种用色倒恰如其分。


    附录:基耶斯洛夫斯基生平
    1996年3月13日,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