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影像冲动》之片断感觉

2005-5-30 12:35  来源:Fanhall.com 作者:ly884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现象出品的《影像冲动》,撷取了几年来组织的“与导演对话”的内容。我无意再在这边简单的感叹此类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影迷所意味的含义。


北大的李道新教授在序中如此写道:年轻一代的悲欢离合,是“第五代”之后中国电影的宿命。当王小帅、路学长、章明、管虎、娄烨、贾樟柯等人手执导筒的时候,可供他们驰骋的空间已很有限。事实上,这一时期的电影从业者,正在政治的压力、金钱的诱惑与大师的笼罩之下进行着前所未有的艰难选择。新生代导演想在如此复杂的境遇中“长大成人”,恐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对于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说,等待认同,就像等待戈多。


相信这可以被看作是“对话”的原动力。


而对于我。来说,我更想换个角度:假设,你站在这些导演面前,你会以怎样的方式,问出什么样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甚至想把《影像冲动》仅比喻成华生大夫,因为福尔摩斯曾评价道,世界上有一种人,其本身可能并没有天才,但他却有启发天才的本领。相信从某种角度来说,《影像冲动》也会乐意扮演这样的角色。


那我进一步设想,从大家平时在论坛的姿态和论调来说,有的人会以一种很普遍的,谦卑的心态,随声附和着,而另一种则是中国电影坚定的贬视者。


那第一,我很怀疑后者在真正的正面接触中,是否能延续一贯的狂放?即使是这样,你又会如何去设计这些问题,以及预料中对方的回答呢?


我还是愿意相信,在一定程度的换位和细节思考后,会让很多人都能以相对“平和”的心态,来理解,感受导演及他(她)们的电影。


以下我先选取其中的几位,谈谈我心目中,他们的电影,以及最想说的话,当然,我还没有设计成问题,但相信思路还是清晰的。




导演/编剧: 刘浩 《陈默与美婷
主演:王凌波
   杜华南
   赵兴航
   小妖
摄影:李丙强
剪辑:青青
录音:王玉
出品:2002 年
片长:78分钟
获奖纪录: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协会最佳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处女作特别鼓励奖


自我感觉


刘浩的《陈默与美婷》以一种略显超脱的心态描述城市边缘人物的心态,而其中“他们开始玩一个游戏:每逢星期一、三、五,陈默便饰演美婷的爸爸;而在星期二、四、六,美婷都扮做陈默的妈妈”,似乎给人印象最为深刻。如果单从这个设置,来理解导演的意图,好象也颇为清晰,即“他们认为此时此刻只有父亲的呵护、母亲的温情才是最最真实的情感。尽管屋外寒冷、残酷、烦杂、喧嚣,漆黑一片,在狭小的房间里,他们却共同建造了一个几近完美的世界,温馨、和谐,屋里透出的一点昏黄的灯光让周围的一切都开始变得温暖,但又随时面临着崩溃与塌陷的危险……”


但问题在于,影片中与这种“轮值过家家”相呼应的,好象也只有几组稍显亲妮的镜头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我开始觉得在影片中,在这个细节上,应该有明显的扩充,不论是从心理层面还是特定的情节设置。


但刘浩没有这样做。


之所以在开头言其超脱,是因为影片中描写了一种至少是从灯泡的光亮中看去,超越了性爱之上的男女友谊和“亲情”,但总体感觉,在两人的接触与冲突中,编导及摄影还是以一种极其小心的态度在旁伺候着。


影片刚开始时,摄影,剪辑都特勤快,包括美婷打电话那段,真可说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感觉,但过了影片的三分之一后,就慢慢懈怠下来了。那我觉得,将画面处理的不沉闷,不应该作为单一追求的目标,主要还是要以剧情,氛围作为考虑的基础。而在节奏的把握上,如美婷在天台聊起她叔婶的事,整个聊天过程,镜头都是呆滞的,而美婷的伶牙俐齿又把电影的节奏弄得很快,但在不经意间,谈话结束,陈默礼节性的勾了美婷的肩,而摄影则小心的绕到他们的后面,后退,再上拉,镜头中两人的背影,有种雕像式的凝重,所以总体说来,还是有点刻意的感觉。


类似的还有,美婷心情糟,咬陈默的手,过了一会,陈默又问了一句,美婷说,我还要咬一口,在我看来,在这句话处打住,不论是从情绪还是画面上,都是刚刚好,实在没有必要再“重复”的演一次“咬”。


………………………………



李继贤 《王首先的夏天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李继贤  主演:魏志林 刘世凯 成太生 李万金


王首先的夏天》做为一部能够公映的电影,自然有其特别处理的地方。


看《》,还是很容易让人想起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同样是因为一个机缘巧合,农村与城市产生了互融与对撞。影片中设置了一个读书很差的王首先,由于“本能”的喜欢电影,而成为影片及戏中戏的主角。不过,与《一个都不能少》中明显的配合“希望工程”的目的相比,《》是含蓄的多。而其中王首先这个人物性格的设置,可能也有点特意加入戏剧冲突的意思。而其他角色就显得平淡,朴实的很,包括那个大刘,也不是很容易理解他排除万难,给王机会的原因。


李继贤在访谈中提到


“是让观众体验,而不是刻意的去表现。其实我很反对表现。我觉得越是隐晦的才越有力量。有的好片子,或者打动人的瞬间,会让你感觉这是导演不经意做出来的,或是演员不经意表现出来的。但往往这种东西才最有力量。我认为这是达到了一种状态,就像有人说的拍片子要一气贯通的那种气。我觉着这是自然的力量。”


不过,结合新浪娱乐的《王首先的夏天在哪里》“(影片)竭力摆脱了中国儿童片里浓厚的说教成份,可是在处理王首先和他生活的乡村背景之间的关系上,显得若即若离。王首先对乡村生活的厌倦,或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缺乏必要的描写,加上“戏中戏”和整个电影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过于抵触,王首先的选择也就没有那么痛苦和“非如此不可”,之后,他寻找摄制组的过程显得过于冗长。王首先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要把测光表还给摄制组?他和这些城里人是否已经在心灵上达成了一致?”


  那从中,我还是觉得李继贤对于导演表达方式的独特看法本身,还是不能被一般观众很好的接受。至于他说到“前两天看了《大象》,我觉得格斯范桑特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点。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会觉得:电影竟然可以这么拍,或者说电影不应该这么拍,但它却毫无疑问的,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就是这样。我想如何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对导演来说很重要。因为每个人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嘛!重要的是如何让观众体会到你自己独有的想法。”


  那我觉得李继贤至少在《》这部电影中,所采取的方式与格斯范桑特是相反的。《大象》在局部上可能是模糊和混乱,只是撷取每个人物的片断感受,但从导演总体的表达上,则是再清晰不过的,而李继贤的《》,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总体的表达上自然很模糊,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即使画面和细节上再精巧,还是会让人感到疑惑。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