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影片国际化的几个套路

2005-5-27 10:03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作者:人民网--环球时报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摸爬滚打,一向走在时尚前沿的电影工业更是首当其冲。对于制片方来说,跨国生产、放映、推销,无疑是一件名利兼收的好事,如何让自己的电影变得更有国际化的味道,也成了令许多导演头疼的大问题。纵观各位知名导演的国际化战略,我们可以将他们的招数归结为以下几种。


  招数一,雇老外


  要想有国际化的影响,必须先有国际化的面孔。许多导演对这点深信不疑,于是,国际大腕纷纷登陆中国。在《天地英雄》中,日本演员中井贵一就与姜文大拼演技。日前,史诗片《成吉思汗》即将开机,该片主创人员几乎全部是老外:导演是俄罗斯人,造型设计指导是日本人,摄影指导来自荷兰,就连成吉思汗这一角色也选中了日本男星浅野忠信。让日本人来演成吉思汗,这听起来确实有点匪夷所思,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争议。


  招数二,改剧本


  要想在国外捞钱,无论是影片的情节还是对话,都应该让外国观众轻松读懂,以国际化基调改造剧本也就不可避免。以李安的《卧虎藏龙》为例,该片虽然改编自王度卢的同名小说,但李安却完全用自己的理解调整了故事结构。在影片中,李安保留了令外国观众心驰神往的中国“道”的精神,引入了玉娇龙与李慕白的朦胧感情,切合了西方人常讲的“恋父情结”,又加入罗小虎与玉娇龙驰骋新疆戈壁的场面,让西方人想起西部片的热情奔放。最近,又有消息说吴宇森将着手打造一部国际化的《赤壁之战》,为打破文化隔阂,吴宇森将彻底改造这部名著,“孔明借东风”等经典故事将因为“晦涩”而被回避。吴宇森表示,他将只保留“三国”中的忠义精神,力求突出战争的震撼力。所以如果大家熟悉的故事在吴宇森版的“三国志”中难觅踪影,大家应该明白这是导演走国际路线的结果。


  招数三,撒大钱


  北美电影一般都是大制作,所以在很多导演眼里,要与国际接轨就要营造豪华场面,这样才能使作品摆脱穷酸的影子,在国际市场上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中国电影家底薄,所以招商引资成了制作方建功立业的“东风”。我们看到的中国高成本电影几乎都有外资,《英雄》获得的投资约为3000万美元,《天地英雄》也获得了7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赤壁之战》的投资额高达3亿多元人民币,这在西方电影史上也是难见的奢侈豪华制作。有了巨额投资撑腰,导演花起钱来也硬气了许多,在拍摄《十面埋伏》时,为了找到一片合适的草地,张艺谋挥师杀到了乌克兰,这样的大手笔叫人咋舌。


  以上列举的国际化手法其实都只停留在了技巧和商业层面,要想使影片真正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仅仅做到这一点还差得很远。许多国际化大片,比如《英雄》,给人的感觉总是,中国人觉得怪,外国人觉得奇,能打动观众并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寥寥无几。实际情况是,许多讲述人类共通情感的片子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电影作为艺术,是人类为了共同美好未来编织的梦。事实证明,花很少的钱、请很少的大腕儿也可以拍出国际化很强的影片。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