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记录片,中国的后社会主义

2005-5-26 10:41  来源:文学终点 作者:克里斯·贝利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富有创新精神的记录片成为1989年后中国影视界的标志之一。朝这个方向努力的大多数记录片制作人同现在"都市一代"或"第六代"年轻故事片制作人的专业背景完全不同。他们通常拍摄录像,来自电视界,这行业有自己的专业训练机构和遵循的规律。但是,他们的作品同"都市一代"或"第六代"的作品又有明显的类似之处。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探讨这些新记录片,证明新记录片和故事片的制作人从两个意义上都需面对现实。


首先,新记录片和故事片都有反映现实性的强烈愿望。其次,自1989年之后,中国力求理解新兴的公众社会的范围,理解1989年事件后社会变革的可能性,理解前苏联解体后在90年代中向民主制和资本主义的转化中出现的衰落。从这两个意义上讲的面对现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张力,也可以说是一种过份突出的矛盾,成为中国的新记录片产生的前提。更难回答的问题是,新的记录片是维系中国的后社会主义呢,还是阻碍它?
 
我特别指出"中国后社会主义"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本文相信中国的新记录片只有在这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中才是可以理解的。培汉德(Berenice Beyhand) 在1989年之前写了一篇很有眼力的批判性研究论文,把香港、台湾等地区和包括美国的海外华人批判性的、独立制作的中国电视片进行比较。她把这些材料放在对殖民主义经历的反应和通过批判的干预不断取得政治进步这样的理论体系中。(注1)本文不对培汉德这样的尝试表示质疑,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地域性使1989年之后的中国独立制作的记录片独具特色。例如:许多新记录片制作人仿效电影剧作家弗雷德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