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夜行人》弱者生存的启示录

2005-5-22 10:04  来源:新京报 作者:格非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黎小锋的纪录片《夜行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而又充满传奇性的故事:一个名叫鲍家翔的妇女,十七岁即双目失明,依靠在公园、街头和地铁站卖唱为生。在如今已经显得过于奢侈的慈悲心的驱使下,这个本身还需要人照顾的盲人居然收养了一个弱智的弃婴。
她叫明明。本片开始的时候,在鲍家翔变得白发苍苍的同时,明明亦开始长大成人,并出落得高大、美丽。一个盲人和她的弱智女儿,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会有怎样的境遇呢?


  《夜行人》主题的丰富性令人难忘。其叙事以鲍家翔母女追讨六万元借款为基本线索,展示了作为特殊社会群落一员的鲍家翔母女真实而感人的日常生活。


  两年前,当导演黎小锋在盒子咖啡馆初次向我描述他的创作意图时,我想当然地将它理解为当代知识界和文化界对所谓“弱势群体”的一次例行关注。但实际拍摄完成的本片,其延伸主题已大大超越了这个界域。本片对一系列严肃的社会问题表达了相当的关注,同时亦对卖艺人、盲人这个特定群落的生活细节,进行了内涵丰富的文化历史思考。当然,鲍家翔与收养的弱智女之间复杂的情感、伦理纠葛也是作品的中心内容之一。


  导演在处理这一内容时,并未简单处理母爱的传统主题,镜头语言更多地涉及了鲍家翔对女儿的怨尤、严责,甚至是辱骂,同时,在这些真实生活细节掩盖下,鲍家翔对女儿的深藏的爱(车祸一节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和对女儿未来的深深地担忧就显得特别醒目。当然,鲍家翔对女儿前途担忧的理由还不仅仅基于明明的弱智人身份,更为重要的是,明明是一个处于豆蔻年华,美丽活泼,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弱女子。鲍家翔有一次在与女儿吵架后哭诉说,连院里看大门的老头都已经在打她的主意了。这种担忧具有某种社会学的意义,并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神经。


  这部纪录片取名为《夜行人》,显然是有深意的。对一个盲人而言,鲍家翔固然无时无刻不生活在黑暗当中;而作为弱智者的明明,她的物理世界当然阳光灿烂,可她的内心世界,个人情感,她的梦想与当下的社会所构成的隐喻关系亦令人揪心。


  不知为什么,我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脑子里一直闪现着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与他的那个弱智儿子“光”的故事。如与“光”的智商相比,明明已经堪称是“超级智者”了。但“光”在社会和家庭的帮助下,最终成为一个音乐家为世界所知晓。这一事实,从理论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不禁暗暗企盼“光”的故事在明明身上重演。但在这部纪录片的最后,当失学的明明踏着她母亲的脚步走向地铁站卖唱时,熟悉的《山楂树》的优美旋律还是让我忍不住潸然泪下。


  另外,导演的视角和拍摄理念亦新颖、别致。我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在艺术上亦达到相当成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的细节捕捉体现了制作者独到的眼光和对现实细致深入的理解力。


  比如说,鲍家翔在得知女儿出了车祸之后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关注女儿的生死,而是反复询问对方有没有扣住肇事者;不是询问女儿的伤情,而是用粗鄙的语言咒骂女儿,让她“早死早好”,“一了百了”。但当她赶到医院,不经意抚摸女儿伤处的纱布时,一个背负沉重生活压力、没有未来、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母亲对女儿深藏的爱,表现得十分含蓄、真实、感人至深。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拍得最好的一个场景,是明明第一次在地铁站卖唱。当她试图唱《山楂树》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时,几次因调门太高而唱不上去,这时,镜头陡然切换到地铁过道里鲍家翔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她也在唱着《山楂树》,旋律并未中断。稍有遗憾的是,这个耐人寻味的场景并未出现在本片的结尾。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