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李少红的恋爱宝贝
2005-5-21 11:14 来源:fanhall.com 作者:ly884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李少红导演的《恋爱中的宝贝 》,好象纯粹正面的评论,找不大到。对于这种在内地影坛有创新概念的电影,观众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接受心态,而反过来,对于创作者,相信在心态方面,也有对应的不足。
我个人大胆猜想一下,此片编导的创作思路,应该是由《天使爱美丽 》产生的灵感,或者说心中早有这样的创作冲动,而在《天 》的启发下,找到了信心和切入点。大体也是以一个灵性的女孩为线索,带给周围人群以影响,启发和冲击。风格当然是有点超现实,非童话,也非常态,而在摄影技巧上,讲究让皮埃尔热内式的多种,特殊视角。
当然,其中编剧是一大决定要素,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中,你会发现很多电影中省略,或是单靠电影的表达,不能很清晰的细节。
比如“男孩儿大概说累了,沉默地坐在宝贝儿身边。他也长大了,唇边生出了浅浅的须痕。他偷眼看着身旁的宝贝儿,之后将裤脚儿提起,轻轻捅了捅宝贝儿,示意她看。新生出的茂盛腿毛儿在风的鼓舞下整齐地倒向一侧,犹如烈日下伴着干燥的季风轻舞的金色麦浪……”
或是第一章《工厂大门口 》中写宝贝骑车追踪青工,后发现其已有女友后怅然若失,这些细节,在电影中都没有很好的体现。
而“这一切如童话一般,更大程度上属于文学而非自然,实际上,它的确是文学,是属于宝贝儿 小学时代的文学。她在一篇题目为《我的出生 》的作文的开篇不厌其烦地想像着那天的星空,她从小就有一种神秘的直觉,认为任何一件事物,描述它的背景往往比描述事物本身更能表现它的实质。尽管,她这样做时往往被人讥笑为离题太远而黯淡地收场。
一个孩子站在讲台前念作文,戴着红领巾以所有中国孩子从小被反复培养的、夸张的抒情面容,那种只有好孩子才会有的千篇一律的表情。老师微笑着站在一侧,得意地注视着这个好孩子。“好孩子”念完了,老师带头儿鼓起掌来。
下面的孩子不再犹豫,跟着鼓掌,惟独坐在中间的一个女孩子例外,她怔怔地盯着自己的桌面,怅然若失。随即,她将头扭向窗外,将脸上的所有忧郁悉数交给了充裕的阳光,她就是宝贝儿,一个表情离好孩子的标准很遥远的女孩子。“
这一段,甚至在电影中,是做了几乎相反的表现。
而在主要的情节设置上,影片的超现实部分,显得有点失控。宝贝也算是个不可解释的个体,和艾梅丽一样,有着童年的心理困惑,能够以某种方式直接进入旁人的生活,当然,在《恋 》中,这种强行闯入还是刻意和受到排斥的。
影片中“点明”宝贝是个心理病患,并在片尾自杀了之,其实是对影片其他时间里营造出的超现实气氛的玷污。我也懒得从什么社会,人文的角度来维护边缘心理族群的权益。我只是感叹,编导本有心从一个超越生活,超越常态的高度来阐述,却没有勇气,自始自终去包庇一个迷途的失魂少女。特别是最后的自杀,在剧本中,其实是宝贝认为自己怀的是“刘志”,而现实中的刘志对她说,这是假孕,为了证明自己是能和肚子里的“刘志”永远在一起的,她用刀片划开了自己的肚子。可能由于种种的原因,这一段落,在影片中的交待,很模糊。跚跚学步的小孩脚,还有,前景是小孩的脸,后景是浴缸中的周迅,再加一个周迅的脸从水中探出……画面不能说不讲究,但整体的配合,并不到位。
谈《恋 》,剧本是一方面,画面处理更是不容忽视的。这又不能不说到《天使爱美丽 》的导演热内,他有自己的一套镜头语言,不过倘若撕开超现实浪漫主义的酥衣一角,你会发觉影片中一种片段式的意识流的表达,即剧中人物,或是画外音讲到什么,就把这一段变成影像,而这种影像往往只是个瞬间,或是极短的哑剧式的POSE。在《恋爱中的宝贝 》里,也有类似的场景,如宝贝讲起在刘志遇小偷时,她捡到刘的录像带时,马上就插入这样的画面。不过,这盒录像带,除了在开头打乱节奏,伪装后现代之外,真正应起到的如同艾梅丽发现的小孩玩具的线索及辅助超现实的作用,还是很薄弱的。
不过,在剧本中有“在会议室,刘志坐在着装几乎一样的白领们中间,大家都在凝眉苦想着什么,一动不动,如同摆放在会议桌前的塑像,宝贝儿在他们四周缓缓走动着吟唱……
在一处风景秀丽的野外,宝贝儿打着雨伞,而自己却在雨中歌唱,伞下是刘志抱着手提电脑在工作……
宝贝儿立于电脑中,身后是翻动的数据、表格,她对着电脑外的某个人深情地唱着,而电脑 外,刘志已经仰靠在座椅上睡着了,脸还冲着电脑屏幕的方向…… “
这些来表现两人不同的生活状态,本应是个很好的对比镜头,不过,在电影中没有用上。
影片中有一段,刘志和宝贝在工地上嬉戏,按了警报,被人追赶,失足落下,掉在床上,做爱,醒来被人围观……想来此处还是寓意爱情欲逃离,忽视现实,而最终又不得不沦落的感觉。这一段中,主角的各个动作,场景的设置,尚可,问题还是在于周围气氛及对群众演员的关注度上。我个人认为,为了达到上述的寓意,不应该吝啬对群众演员的镜头关注和细节表现。而《恋 》中的处理,不由使我想起周星驰《喜剧之王 》开头的群众演员,看上去好象没有一个活物。
影片把那些特殊的镜头处理,都在电子乐的陪伴下,给了类似于追逐,或一些看似时髦的过场镜头,而其实,这种特殊镜头的处理,更应该精确的落在对剧情起关键作用的点上,以及能有寓意,引起对比的影像上。不过可惜的是,片中最多的对比,就是许多酒吧里的喧哗与另一场景中死一般寂静的对比,这未免过于平面。而另一方面,场景与场景中的切换,闪回与现实之间过渡,虽然是有着藕断,但总应该设置一些丝连的点,但,即使是在剧本中,我也没有太多的发现。
影片后半段的音效,影像处理,完全失控的滑向了恐怖片的套路中,难道我们思维的影像中,在现实和武侠等这种超现实之间,就只能容纳恐怖,鬼怪,死亡与绝望吗?
相信这才是真正的心灵恐惧。
影片总体的影像风格还是不能让观众产生一种亲近或是同步的感觉。比如陈坤饰演的残疾人打字,我总觉得在条件许可下,近距离表现显示屏上跳出的字,比来个画外音,要好的多。另外,像宝贝不慎触动按钮,导致水漫金山,刘志冲过来,关电脑这种镜头的剪辑,可以更流畅,更有冲击力。
一个有魄力的构思固然重要和可贵,但其后,不遗余力的将主体构想在各个细节中得到体现,才更为关键。同时,编导应时刻表现出自己的真诚,而不是沉溺于对晦涩剧情,灰色,死亡主题的主观卖弄上。
我个人大胆猜想一下,此片编导的创作思路,应该是由《
当然,其中编剧是一大决定要素,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中,你会发现很多电影中省略,或是单靠电影的表达,不能很清晰的细节。
比如“男孩儿大概说累了,沉默地坐在宝贝儿身边。他也长大了,唇边生出了浅浅的须痕。他偷眼看着身旁的宝贝儿,之后将裤脚儿提起,轻轻捅了捅宝贝儿,示意她看。新生出的茂盛腿毛儿在风的鼓舞下整齐地倒向一侧,犹如烈日下伴着干燥的季风轻舞的金色麦浪……”
或是第一章《
而“这一切如童话一般,更大程度上属于文学而非自然,实际上,它的确是文学,是属于宝贝儿 小学时代的文学。她在一篇题目为《
一个孩子站在讲台前念作文,戴着红领巾以所有中国孩子从小被反复培养的、夸张的抒情面容,那种只有好孩子才会有的千篇一律的表情。老师微笑着站在一侧,得意地注视着这个好孩子。“好孩子”念完了,老师带头儿鼓起掌来。
下面的孩子不再犹豫,跟着鼓掌,惟独坐在中间的一个女孩子例外,她怔怔地盯着自己的桌面,怅然若失。随即,她将头扭向窗外,将脸上的所有忧郁悉数交给了充裕的阳光,她就是宝贝儿,一个表情离好孩子的标准很遥远的女孩子。“
这一段,甚至在电影中,是做了几乎相反的表现。
而在主要的情节设置上,影片的超现实部分,显得有点失控。宝贝也算是个不可解释的个体,和艾梅丽一样,有着童年的心理困惑,能够以某种方式直接进入旁人的生活,当然,在《
影片中“点明”宝贝是个心理病患,并在片尾自杀了之,其实是对影片其他时间里营造出的超现实气氛的玷污。我也懒得从什么社会,人文的角度来维护边缘心理族群的权益。我只是感叹,编导本有心从一个超越生活,超越常态的高度来阐述,却没有勇气,自始自终去包庇一个迷途的失魂少女。特别是最后的自杀,在剧本中,其实是宝贝认为自己怀的是“刘志”,而现实中的刘志对她说,这是假孕,为了证明自己是能和肚子里的“刘志”永远在一起的,她用刀片划开了自己的肚子。可能由于种种的原因,这一段落,在影片中的交待,很模糊。跚跚学步的小孩脚,还有,前景是小孩的脸,后景是浴缸中的周迅,再加一个周迅的脸从水中探出……画面不能说不讲究,但整体的配合,并不到位。
谈《
不过,在剧本中有“在会议室,刘志坐在着装几乎一样的白领们中间,大家都在凝眉苦想着什么,一动不动,如同摆放在会议桌前的塑像,宝贝儿在他们四周缓缓走动着吟唱……
在一处风景秀丽的野外,宝贝儿打着雨伞,而自己却在雨中歌唱,伞下是刘志抱着手提电脑在工作……
宝贝儿立于电脑中,身后是翻动的数据、表格,她对着电脑外的某个人深情地唱着,而电脑 外,刘志已经仰靠在座椅上睡着了,脸还冲着电脑屏幕的方向…… “
这些来表现两人不同的生活状态,本应是个很好的对比镜头,不过,在电影中没有用上。
影片中有一段,刘志和宝贝在工地上嬉戏,按了警报,被人追赶,失足落下,掉在床上,做爱,醒来被人围观……想来此处还是寓意爱情欲逃离,忽视现实,而最终又不得不沦落的感觉。这一段中,主角的各个动作,场景的设置,尚可,问题还是在于周围气氛及对群众演员的关注度上。我个人认为,为了达到上述的寓意,不应该吝啬对群众演员的镜头关注和细节表现。而《
影片把那些特殊的镜头处理,都在电子乐的陪伴下,给了类似于追逐,或一些看似时髦的过场镜头,而其实,这种特殊镜头的处理,更应该精确的落在对剧情起关键作用的点上,以及能有寓意,引起对比的影像上。不过可惜的是,片中最多的对比,就是许多酒吧里的喧哗与另一场景中死一般寂静的对比,这未免过于平面。而另一方面,场景与场景中的切换,闪回与现实之间过渡,虽然是有着藕断,但总应该设置一些丝连的点,但,即使是在剧本中,我也没有太多的发现。
影片后半段的音效,影像处理,完全失控的滑向了恐怖片的套路中,难道我们思维的影像中,在现实和武侠等这种超现实之间,就只能容纳恐怖,鬼怪,死亡与绝望吗?
相信这才是真正的心灵恐惧。
影片总体的影像风格还是不能让观众产生一种亲近或是同步的感觉。比如陈坤饰演的残疾人打字,我总觉得在条件许可下,近距离表现显示屏上跳出的字,比来个画外音,要好的多。另外,像宝贝不慎触动按钮,导致水漫金山,刘志冲过来,关电脑这种镜头的剪辑,可以更流畅,更有冲击力。
一个有魄力的构思固然重要和可贵,但其后,不遗余力的将主体构想在各个细节中得到体现,才更为关键。同时,编导应时刻表现出自己的真诚,而不是沉溺于对晦涩剧情,灰色,死亡主题的主观卖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