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田壮壮回忆《红象》

2005-5-21 10:59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悦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田壮壮导演的《德拉姆》描写的是云南。其实在他还没有从电影学院毕业的20多年前,从拍《红象》开始,他的云南之旅就上路了。


  难得的一次练兵


  《红象》这个片子应该算是儿童电影制片厂启动的第一部片子,我妈妈于蓝那时是儿影第一任厂长。有一天,我妈妈让我们几个人去找她一趟,想准备给孩子们拍一个片子,一个是因为儿影厂一周年厂庆,另一个也是为了1982年的六一儿童节。


  给我们的剧本是王端阳的《红象》,说的是云南西双版纳森林里几个孩子寻找神象的故事。我、张建亚、谢小晶几个还回家拿着剧本讨论过一次,这个片子情节比较简单,而且投资也比较低,但确实是难得的一次艰苦条件下“练兵”的机会。我妈妈说,这样的差使恐怕别人不愿去,你们几个志同道合的哥们,说不定还能闯一闯。想起来那时候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但凡成熟一点的导演都知道第一次拍东西,又是小孩又是动物的对没有经验的人来说是很难把握的,甚至不可思议。


  500元杀向云南


  记得大概是1981年八九月份的样子,我、建亚、曾念平几个人先去云南探了探路,拿了儿影厂给的500元钱,到那边看外景,改剧本。那时侯去云南可不是像现在这样方便,我们几个坐火车桄里桄荡地好几天,下了火车每个人的脚都是肿的,虽说那时中国物价低,但500元钱也是不够花的。坐了一段汽车,一进了山区,我们几个就借自行车,每天跑四五十里地,多的时候能跑七八十里。翻山的时候,车不能骑了,就得扛着自行车爬山。我们当时住在当地的小客栈里,满屋都是跳蚤、虱子,被子黑得油亮亮的,我们几个人脱得光光的,把衣服吊在房梁上,这样跳蚤就爬不到衣服里去了。


  大象是很关键的问题,那时最主要的任务也是要找到大象,国内没有,一个涉外的人员帮我们到缅甸去找,找着了就拍,找不着就拍不成。结果找到了。秋天以后,我、建亚、谢小晶,曾念平,摄影系的张艺谋、侯咏、吕乐还有美术系的冯小宁以及北影厂的几个工作人员,设备带了两台摄影机,几盏手灯就挥师云南。当时还挺难进去的,需要边防证,我们从西双版纳转道盈江。


  我一直想回去


  那也是我第一次去云南,我是干起活来不分心的一个人。后来一直想去云南是与拍戏无关的其他东西吸引了我。


  这些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他们的信仰、文字、传教士还有那里的铁路,好长一段时间我断断续续地听到很多人讲很多关于云南的事情。我也是一直断断续续地在想,心里惦着想要回去。毕业后我也一直在拍戏,一部接一部几乎没有停下过,感觉似乎是每年都在拍,所以回云南成为“天方夜谭”了。倒真正是90年代那十年不拍戏的日子里,我又回去了,认识了很多当地的朋友,他们都很帮我,那段时间似乎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


  想起来《红象》里的三个孩子,那会儿十一二岁,现在都快奔四十岁了。他们现在有在法院的,有在检察院的,还有当工人的,这都是后来我听说的,再也没有碰到。自从1982年那次审查后到现在,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机会看《红象》,只记得有佛龛,有三个孩子,有很多动物,还有一头全身涂满红泥的大象,在当地流传“红象会飞”的传说。


  口述:田壮壮(《红象》导演之一)


  曾念平:《红象》证明了我们的能力


  曾念平于1975到197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就读,毕业后留校,分配到学校的录像中心。在张艺谋、田壮壮等“78班”同学还在苦读的时候,曾念平已经是摄影系的教师。由于实际年龄比“78班”们都小,大家都把“曾老师”干脆叫成“小曾”。在校期间,他和田壮壮合作了两部片子,一部是《我们的角落》,另一部是《红象》,并且后来同导演系的李少红结为伉俪,为她掌机拍摄了《银蛇谋杀案》、《血色清晨》、《四十不惑》等多部影片,后参与了《人间四月天》、《大明宫词》等电视剧的创作。


  为了这次关于《红象》的讲述,曾念平特意从家带来两本大相册,一边看一边讲,许多回忆就在一张张照片的展示下变得异常生动起来。


  说到《红象》,应该从《我们的角落》说起。1980年夏天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是要拍个电视短片,田壮壮、谢小晶和崔小芹导演系的这三个人和我接受了这个任务,大家都兴奋得不行,更因为我们找到一篇非常动人的小说《没有太阳的角落》,是史铁生写的,讲的是三个下肢残疾的小伙子与一个姑娘的故事。


  这个片子从1981年秋天拍到了冬天,后来送到中央电视台大家都盼着播出,后来听说上面传下来的意见是影片调子比较低沉,让人感觉不那么昂扬光明。后来就放下了,没有机会播出。


  拍完《我们的角落》后马上接着的就是《红象》。可能因为我们有作品出来了才有让我们拍《红象》的机会,拍这个片子规模就大多了,除了《我们的角落》里合作过的壮壮、谢小晶和我,还有导演系的张建亚,摄影系的艺谋、侯咏、吕乐,他们三个做副摄影,再加上美术系的冯小宁,当时我们开玩笑说这就是“八条汉子”。


  按说我们当时的条件算是比较艰苦的,尤其是胶片比较紧张,拍情节一比三左右的片比,拍动物和小孩的稍放宽一些一比五左右,其实相当于拍两条成功一条,我们那时也确实练就成功率。有一个镜头是早晨三个孩子抱着大榕树睡觉,那个榕树太大了根本拍不全,当时用移动轨道想慢慢摇开拍一个展示性的长镜头。


  但是轨道根本不够,我们就想办法,摄影机一边在拍,赶紧把后面的轨道拆了接到前面去,可以看出镜头里微微有些颤,就是轨道又拆又接呢。


  记得样片送到厂里,听说他们都挺惊讶的,这样的尝试过程对于我们这些人今后的实践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比较同时期的片子,可以很明显地感觉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延续了《我们的角落》中对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摄影光线追求的真实感,对于明暗的处理。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提供给我们一个实现观念变革的机会,这点在现在来看都是弥足珍贵的。


  记忆特写


  镜头一 张艺谋憋足了劲儿来的


  我们当时已拍完《我们的角落》可以说真正地独立实践了一把,艺谋首次拍片,格外重视这次机会,也可以看出确实是憋足了劲来的。


  我们在云南的时候,我和艺谋住在一块,他经常和我讨论拍摄上的问题,记得他提出要拍摄“野、怪、乱、黑”,挺逗的。


  镜头二 冯小宁特别爱打排球


  八个人里面我最高一米八二,冯小宁个子也挺高奔一米八,我们都挺爱打球。记得他很有意思,好像有特别急的事情愣给我叫过去,叫我过去之后对我说“咱们得跟女排教练袁伟民说说,现在的战术得变化一下”。我们也跟他们当地的人打过几次呢。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一天夜里,我们在山顶上用收音机听女排得冠军的那场比赛,听着宋世雄的解说大家都特激动,肆无忌惮地欢呼。


  镜头三 路遇陈凯歌


  我们那时扎到云南的山上去拍这部片子,儿影的另外一部儿童片王君正导演的《应声阿哥》也同时在云南拍摄,陈凯歌参与那部片子的拍摄。我们在山上拍,他们在山下,当时也没有通讯工具,后来挺意外地看见凯歌了,大家都特惊喜,没想到跑到这儿聚会来了。大家都在山上,没法刮脸,田壮壮、陈凯歌、张建亚和我都成了“大胡子”,活像刚撤退下山的土匪。


  镜头四 和李少红正在谈恋爱


  去云南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和少红通信很频繁,我把拍摄时的很多事情像写日记似的写给她,估计当时拍摄时的很多事情,她比我都记得清楚。现在这些通信我们还都留着。


  口述:曾念平(《红象》摄影)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