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带时代最后的巨星
邱大立:他曾经看见野玫瑰 卡带时代最后的巨星
![]() |
2001年陈汝佳获得广东新歌榜金曲奖。自2000年复出后,他曾获一些奖项。 |
他是中国卡带时代最后一个辉煌的巨星,他也是新世纪黎明里又一个早走的背影;他是一个唱着别人的歌却走着自己的路的歌手,他也是曾经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看见野玫瑰的天涯旅人。在那个难解难分的年代里,每个人都曾经呼唤过他的名字:
陈汝佳。
1988年5月14日,陈汝佳以广东歌手的身份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几千万双眼睛注视着这个青年。通俗?民族?美声?一曲《
当他走远后,我们发现,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竟全是歌声,甚至连故事都寥寥无几。他的来去,都如此干净。因为他只喜欢唱歌,其他的,他都可以不在乎。人们似乎已不好意思记得,在陈汝佳刚刚出道的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青春期,演出行规还在执行三三制:流行歌手在表演中,所唱曲目一定得三分之一是大陆原创,三分之一是台湾音乐,三分之一是香港音乐。歌手必须严格执行,如违例,将犯规。在一次次例行检查中,陈汝佳屡屡因不能调整好三者比例而受罚。陈汝佳为什么没有唱足三分之一的大陆原创,因为当时原创不太协调的步伐一直跟不上歌手求新求变的节奏。对一个歌手来说,唱一首旋律和意境欠佳的原创,是一件违背歌唱原则的事。于是,那个时代的原创,对每一个渴望唱自己的歌手来说,欠下了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债。(其实在这一点上,连香港的创作力都是愧对梅艳芳的。而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流行乐到底写出了多少首不流行的流行音乐,又有谁做过统计?)陈汝佳的演唱艺术是公认的,但他留下的原创作品并不很多。面对他留下的几盘盒带,我们的音乐人是应该惭愧的。
在陈汝佳纪念音乐会上,一个电台DJ回忆起一个细节,“他已经是一个著名歌手了,在一场规模不是很大的演唱会彩排上,很多年轻歌手都一带而过了。但轮到他试音时,他却一遍遍地在乐队的伴奏下去卡准尾音的位置。”
陈汝佳来自一个翻唱风行的大时代,但当他惆怅地离去时,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新时代里,翻唱依然是重头大戏。这是更大的遗憾。翻唱,真的不能彻底结束吗?一场连着一场的翻唱,已让歌手疲惫得无话可说。等到了无歌可唱的那一天,歌手的麦克风也许就真的会割手了,而“歌手”的说法也就很可能不攻自破了。回想陈汝佳获得满园掌声的那个年代,很多奖杯都属于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那时没有签约制也没有解约制,没有大型原创品牌公司,没有经纪人,没有策划也没有定位,没有包装也没有炒作,有的只是一个鱼龙混杂优胜劣汰的市场。但陈汝佳以他清澈的声音和毫不做作的心情越过了冬季,也越过了寒梦。这不是一株温室里亭亭玉立的丁香花,这是一支在天涯里独自尝尽冰霜的野玫瑰。就算终将随风而逝,也会传递久久的思念。
2005年4月29日,又一群青年站在了一起,以一种伤怀的姿势,回忆一个曾经艰辛跋涉的年代,怀念一支曾经难分难舍的麦克风。我想,只有一个理由
每一颗灵魂都曾驶过寂寞。但歌,不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