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翻译风波》又被招安的一个英雄

2005-5-13 8:10  来源:网易娱乐 作者:千里不留行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翻译风波》是一部好片,一部十足十的精品。虽然俺这样说肯定会招来大量的版砖,但我还是要说这是“十足十的精品”!


  首先,不要把它当做一部国际政治普及教材去看,那肯定就不是精品了。其次,也不要纯粹冲着两位主演去看,那也就不是精品了。


  说它是精品,是指在我的观影价值观中,这部片子是一部标准的“主旋律娱乐大片”(俺自创的CULT),类似的还有《石破天惊》、《惊天核网》、《空军一号》……这类电影的特点是有专业背景,但不至于专业到让你头大,足够娱乐精彩,但又不会娱乐到让你像看完《BAD BOY》之类后,什么也没留下。


  俺最爱看的就是这类片子,另类的如罗德里格斯之流,艺术的如俄、法、德的各位“斯基”、“宾德”之类,实际在我的光影生活中并不占主要地位。而且我一向也认为,我们国家的主旋律电影要取得长足进步,壮大成长,也应该照这种风格去发展,诸如把《任长霞》拍摄成《霹雳娇娃》版本的《铁面无私》,肯定可以获得宣传部和市场的双重肯定。这是个可以纵深讨论的方向,以后专文写写吧。


  回到本片。波拉克的电影就看过一部《走出非洲》,说实话,至今看了三遍,也没看出电影杂志说的那种高度来,当然,这跟我开头就说过的个人爱好口味有关。


  看本片,我是冲着演员组合和题材去的。不得不承认,好莱坞越来越有创意了,潘哥和妮姐合演出政治惊险片,这在正常情况下,会吸引两种不同类型爱好的观众。包括我跟朋友介绍本片时都说:“这是汤哥的前妻和娜姐的前夫主演的电影”,宣传有足够噱头。


  本片节奏紧凑,故事饱满,线索众多而不杂乱,因为是斗智的电影,动作戏几乎没有,正反角的西装从头至尾一直笔挺。影片入正题相当之快,开场才5——6分钟的戏,就交代了背景是发生在非洲某国的种族清洗,又作了一个引子,联合国随时都会有人放置危险品,说明危机四伏,这里不发那里发。有危险品,工作人员才疏散,疏散了,妮姐才有机会无意中听到更大的阴谋。这一切都只发生在开场6分钟的戏中。


  接下来就是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了,整个戏份相当充分,没有一分钟是无关的镜头,没有一个角色是无关的角色,老美的军、警、宪、特依次登场,分头负责自己的工作。线索重多,人物重多,但决不杂乱,而且人物形象具体明显,不会让人头大。


  其中有两段高潮戏尤其值得一说,第一段是妮可决定找到流亡的第三方领袖问真相。这段戏,总共出现了三组人物,每一组人物都有引头的,盯稍的,波拉克分别拍摄三组人的戏,用居中指挥的托比(潘哥)在对讲机的中指挥和分析把三组人物联系了起来,看到这段的时候,观众的心肯定会跟着托比的话音一起起落上下,会进入托比的思维跟着分析,到底谁是阴谋中间人?每个人的立场、目的又是什么?但不会为其中任何一个的安危担心,因为追根究竟的冲动大过了对人物的关心。直至最后,炸药爆炸,告一段落。


  第二段是非洲那独裁者到纽约的镜头,这一段没什么戏剧张力的冲突,之所以觉得值得看是因为它的剪辑和镜头运用。波拉克在《走出非洲》中的镜头风格,长镜头不少,辽阔长远。但这段戏和刚才提到的那段戏却急促、剧烈、剪切快、机位变换多。如果把这两段戏单独抽出来,不说明来由,看完后,估计大部份观众(包括我)都会认为这是迈克尔贝之类的年轻后生导演拍摄的。从那暴君走出飞机开始,出现的镜头没有那个超过8秒,而且机位多样,天上、地下、平行、俯瞰,尾随着车队行进,就差没有在车身正面绑上镜头了。电影院很热,但我当时在看这俩段戏时却一直背心发凉,就怕中间出现什么变故,一直感觉心都是跟随着托比而紧张的。而当炸药爆炸时,倒反而没惊奇,因为之前的堑场已经让人足够紧张,足够入戏了,现在如果不出现什么状况倒反而会惊奇了。


  这是部标准的“故事电影”,故事之饱满扎实足以让观众忽略具体角色是那一个明星,因为故事的结构完整,运转自如,导演在选角时把谁放进故事中效果都是一样的。角色都是为了故事结构服务,只要选角类型上没有明显的偏差,那么都不会影响电影本身的精彩。


  不仅忽略明星,甚至我看得连本片配乐都忘记了。就像自己身处这个实际景现场,周围并没有什么音乐。


  电影跟时局结合得也相当好,美国驻联大的代表对非洲这国家代表说的开篇第一句就是:“我们从来不认为存在什么海牙国际法庭,但他(非洲暴君)做的事确实难说了,你们只能……”标准的老美作派,“你可以而且不应该听联合国的,但要听我的。”


  而在大巴被爆炸以后,作为背景旁白的广播也出现了:“相信和基地组织有关”一类的词。表明这样的情况是发生在现实、目前的时空,不是别的时候。大巴的爆炸也并非是为了专门安排一场动作特效,而是为了后来在联大表决时老美的立场转化作背景。战火只要不到美国本土,恐怖主义只要没直接杀伤美国人民,要让老美转化电影开头支持那国家的立场还真有些勉强。


  两大明星,影帝影后的表演。说实话,因为有了前文所阐述的那些原因,所以他们二位的表演并没有给人很强烈的感觉。


  妮姐的感觉要好一些。因为妮姐天生就有这种受惊吓的特质,即便在婚姻最美满的时候,妮姐的脸永远都有是一种理性的苍白,眼睛里永远都是一种小动物式的惊慌。所以在海报上,特意把这张脸放到了显著位置,占了三分之二的版面。而且造型师还在片中把妮姐往年轻里去化妆,清汤挂面式的长发,随便用带子挽起,就象个刚刚毕业才到联合国工作的大学生。


  潘哥的表演有一些梦游,或者不能说是梦游,而是潘式表演只适合于潘式电影风格,把这种表演风格放进这样一部电影中,有点游离。潘哥的亮相倒是酷毕了,还是一种谁也不鸟的气质。虽然在个下等酒吧出场,但雪白浆过的衬衣领直接告诉观众他的身份。


  影片布局上还是有了两处偏差,妮姐的角色背景是个扛过枪、上过山、打过游击、会起码四种语言的的狠角(片中还讲出一句字正腔圆的“洒哇帝卡”)。但当她听到潘哥在电话中说出她的起居情况时,居然会吃惊的问潘哥怎么会知道?这种角色,用脚都能猜到潘哥他们在监视了。


  潘哥因为丧妻而心灰意冷,但出场一会后他已经参与了一个保护某国VIP的任务。但在随后的戏中,他回到总部,领军这个任务时,所有同事依然用首次见面的眼光来看他。而上司也问他能回来了吗?莫不成是剪辑师排反了顺序?


  表演上倒是潘哥的那个女搭档给我映象深刻。一流的女特工,精明、干练,完全比美《阻击职业杀手》中的高丝罗娃少校,长得很一般,但笔挺的裤装却让人看着顺眼。而且在协助潘哥工作时也是指挥若定,沉稳自如。


  上译厂的配音从来不会让人失望。从佐罗开始,这些声音就一直和电影一样吸引人。我支持诸多铜子的观点,声音是表演的一部份,而且俺的英语也还Horse horse Tiger tiger ,但我一直认为,只要是上译厂的配音,那么是只会为电影增色的。以《希希公主》为例,假如不是丁建华的声音喊出“弗兰兹”,按照德语发音那种硬、刚、直的腔调,即便是美如罗密施耐德,说出来也不会好听。丁建华如一的声音极好的衬托了妮姐的外形,而刘风的声音则更是潘哥的绝配。新生代配音演员中,陆揆的声音我是喜欢的,但他那种阳刚、硬朗的风格不适合潘哥。在本片中潘哥酒不离手,而刘风低沉、浑厚、男性化的嗓音完全就像是潘哥自己讲出来的。


  以后再配音,还是应该找上译厂,不要再搞什么李亚鹏配尼奥、姜文配超人、赵薇配费奥娜公主,明星味不浓,还破坏了电影本身,捡了芝麻忘了西瓜。这一类配音只适合用于逼供时用。


  电影整体紧凑、紧张、不容人喘气,但也不乏有意思的桥段。潘哥和女搭档的工作背景亮相就是保护一个非洲元首看脱衣秀。这让我想起俺那在外贸局工作的表叔,20年前,他带领一群我们这里的县处级领导去香港(还只是香港,没到美国),才在酒店安顿下来,那些家伙就开始看付费A片。刘元说的:“一下飞机就让我带他们去看脱衣舞去”,就是这种人。


  那女搭档的职业素养确实好,一群男特工,就她一个女的。而当舞女准备在元首身上开始表演时,是她第一个把舞女挡了回去,那元首悻悻然的给钱。因为这种舞是她可以摸你,你不能摸她,结果还不能尽性!那时那舞女身上除了一条T字裤外,一丝不挂,莫不成高耸的胸部填充的是TNT而不是硅胶?


  好莱坞的另类英雄们在得到想要的东东以后,一般都会顺应潮流拍摄一至两部主流商业大片。凯奇如此,拿到小金人后就走上了动作影星之路。当时,潘哥以哥们身份骂“CAGE真不是个东西”。现在已经不年轻的潘哥也服了软,那就妥协吧,奥大叔承认了你,你也应该做出点贡献,增加点票房。参加到主流的队伍中来吧。就好象宋江,一直是科级干部,造了几年反,中央说:“来吧,给你个地级干干”,于是招安了。


  你不要把这部片子看成国际政治大纲,那样他就不是精品;你也不要一点国际政治常识没有就看这部片,那么它也不是精品,因为动作少。如果这两点都做到了,那么就尽情享受这部电影吧。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rsuVmel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