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苏里:中国类型片电影的大师

2005-5-11 10:56  来源:网易娱乐 作者:赵小青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苏里,前左)


  2005年5月2日,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苏里驾鹤西去。在中国电影史学界,苏里的名字无人不晓。翻开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电影史,苏里永远是一个必须提及的电影创作者。大众也许不清楚苏里为何人,但谁能不知道或没有听说过《平原游击队》(1955年)、《红孩子》(1958年)、《刘三姐》(1960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续集1963)呢。


  研究世界电影史或中国电影史,电影流派和导演的创造风格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和研究客体。中外电影史上有许多大导演都是术有专攻,但对于中国1949年至1966年间的电影创造来说,很少有人分析此阶段的导演风格(谢晋是个特例),而关于流派的归纳更是鲜见。这是一个特殊的电影创作时代。虽然此时电影作品自身有着清晰的类型界限,比如战争片、儿童片、喜剧片、歌舞片、反特片、体育片、灾难片、音乐片,但导演却没有固定的创作取向。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政治意识高度统一,这种高度统一很大部分来自与人们对新社会由衷的归属感。当时的导演也如同一颗螺丝钉,放到那里都要闪闪发光,许多导演可以驾驭各种题材,从容地运用各种风格样式进行电影表达。比如崔嵬、谢添、汤晓丹、王萍。而苏里堪称其中的佼佼者。好几种风格迥异的类型经典行列中,都能找到他打造的精品。风光音乐片中有《刘三姐》,战争儿童片中有《红孩子》,农村喜剧片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政治娱乐型的游击惊险片有《平原游击队》。与这些不朽的作品一道,他影片中的人物也成为“十七年电影”个性鲜明的艺术符号:孔淑珍、高占武、刘三姐、李向阳……


  值得欣慰的是,在他生前,亲自听到看到了中国电影史学界和文化艺术界对他的定位和评述:1996年中国评选百佳电影,入选故事片80部,苏里的作品《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入围80强。2003年出版了《苏里传》,苏叔阳在这本书的序言里,给予他这样的评定:“他的影片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品牌货’,也是中国电影的‘品牌货’。没有《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和《刘三姐》,长影的名声与成就便折损一半,中国电影史便少些光彩。”


  回望新中国电影史,这个评价恰如其分。苏老已经走远,但山光水色之间刘三姐的山歌,高占武、孔淑珍等年轻人夹杂着劳动汗水的青春爱情,更有传奇英雄李向阳,作为熟悉苏里导演和喜爱他作品的观众心中最清晰的符号,一直陪伴着我们。


  


相关链接: 向阳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