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要关注观众的耐心
据央视某单位的调查,现代的电视观众非常缺少耐心,看节目的时候,几乎6、7秒钟就要更换一次频道。如果节目差一些,有的观众甚至连续换台。而这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不可现象的。那个时候,由于频道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所以换频道的机率也较低。随着频道的增加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耐性越来越低:情节不抓人的不看,节目没有矛盾的不看,节奏太慢的不看…….观众的耐心度,已经成为是否更换频道的关键。
DV纪录片的创作也是这样,一定要关注观众的耐心,不能让观众的视觉产生疲劳。近日连续审看了70多部DV作品,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节目“太拖”。有一个120分钟的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注意到观众的耐心,让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了疲劳。而这种“太拖”的节目,只能把观众“赶走”!
近几年,主流媒体的纪录片“大碗们”,在创作上有一股趋势:就是纪录片越拍越长。《
DV作者用这种方式创作纪录片,可以说是无可非议。问题是我们在创作DV纪录片的时候,是否考虑到所拍的片子里有多少好看的故事,能使观众看下去;还要考虑观众在观看这种长纪录片时的耐心程度。在这里,需要解决这样几个认识问题:
A、不是纪录的时间越长,纪录片就越好看。
B、不是节目的时间越长,越像(是)纪录片。
C、原生态的“纪录”,不是什么都录。
实际上,现代观众越来越缺少耐心,就是一部获国际奖的纪录片在国内省级电视台播放的时候,收视率也勉强达到0.01%。就是晚间各个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观众也是“挑肥拣瘦”。况且一部没有多少情节和故事的纪录片呢!所以,一旦节目出现间歇,或节拍慢了,观众都会自动换频道。
纪录片说到底是艺术,艺术是需要创作的。那种用纪实手法,对生活有闻必录,是对纪录片的误解;那种以为“原生态纪录,原生态编剪”就是真实,同样也是对纪录片的曲解。在“以受众者为中心”的今天,电视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凝结着创作人员智慧和思考的作品,希望看到的是节奏快,故事性更强的节目。观众的苛刻,实际上对纪录片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导必须考虑如何让片子更吸引观众,让片子更加好看。
实践证明,有些5分钟、10分钟的DV短片,也很好看。这里的关键是有没有好看的故事。向上面说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