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风波》:天若有情天亦老
两周内三赴院线,支持《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曾“吹嘘”他一直在努力反抗着好莱坞商业主导的意识形态,他的“吹嘘”可一点不假,128分钟的片长对电影的发行绝无裨益。一方面,这是剪辑师对素材的妥协,另一方面,又是影片对市场的不妥协——前者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本片完全可以剪至110分钟甚至更短;后者则是精心策划的,撇开缜密的情节不表,波拉克始终秉奉一张一弛之道,反复通过短暂的松弛突显接踵而来的危机。
序章的非洲段落,异域味道浓重。土著妇女寂寥的身影被汽车的扬尘缓缓淹没,埃德蒙-祖瓦尼的肖像腐烂于锈迹斑斑的废铁上……尽管这对凭《
全篇剧情发生在联合国总部及纽约市区,时间则集中于7天6夜。
影片伊始,与其说是一幕紧急疏散,倒不如说是联合国内景的静态展示。会议室、休息室、接待室……在警员安全巡检的同时,逐一呈现于观众眼前,揭开了联合国的神秘面纱,为本片烙上了鲜明的“U.N.协力出品”的标签。经过托宾-凯勒探员(西恩-潘饰)怀念离人的调剂,同声传译希尔薇娅-布鲁姆小姐(妮可-基德曼饰)无意中听到一段骇人的密谋,随着她发出一封收件人不详的电子邮件,故事步入正轨。
此后,情节的演进保持着动静交替,总在对白几近乏味时,用突如其来的紧张,刺激一下观众忘记设防的心——蒙面的威胁事件(第3日夜)、公车的恐怖事件(第5日昼)、刺客的潜入事件(第6日夜),三大波澜被平均分配到第3夜至第6夜间,分别以一昼一夜(或一夜一昼)的文戏相间隔。
造成上述结构的原因,主要是文戏的繁冗。导演既不愿放弃商业片的本质,又不想删减文艺性的内容,于是尴尬的问题出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并没像《
尽管如此,观众的心弦仍不曾完全舒展过,窃以为,原因有五:
首先,“情”作为一根隐线,时时刻刻触人神经。希尔薇娅与家人的亲情、对索拉的眷恋、托宾与妻子的爱、与同事的手足之情(与搭档的默契、对道格而言亦师亦父的关系)、男女主角之间低于爱情高于友情的微妙情感……代表生命的“情”总因“死”的同时出现而被衬托、被升华,在“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沧桑中,道是无情却有情。
男女主角建立信任,彼此倾诉不幸经历堪称一个重要部分,导演采取对比的手法,让观者自己去体会,托宾探员的痛苦在希尔薇娅面前的小巫见大巫。第2夜,两人各自回“家”,各自感受孤独,一个习惯了四海为家,一个经历过家破人亡;一个无奈地从“家”中逃往工作,一个从容地在“家”中下榻——前者尚能凭逝去的声音聊以自慰,在心底留存温馨的回忆,后者则早已无依无靠、无家可归了。至第4、第5夜,托宾陪伴无助的希尔薇娅,一次遥隔街巷,一次近在咫尺,一“望”一“守”,“彼此站在对岸”的状态逐渐打破,寂寞的男女主人公,结成了抵抗孤独的同盟。
以怨报德的库族精神引出了影片的核心问题。面对仇恨,希尔薇娅用遗忘来掩盖伤口,不提死者的名字,以加速遗忘,希冀通过宽恕走出悲伤;对此,托宾则直言不讳:“我不仅希望淹死那个人,而且会亲手把他的脑袋按进水里。”面对分歧,希尔薇娅抛弃暴力,选择了联合国的和平外交,极尽理想主义;托宾的职业却是以暴制暴,用枪来维护和平,相对希尔薇娅的热情,显得冷静而现实。
发人深省之处在影片的高潮。长期压抑悲愤、自以为能忘记的希尔薇娅,在正义的审判来临前,面对坍塌的信仰,选择了复仇;而平素以暴制暴的托宾,为挽救生命放下了枪。结局,希尔薇娅指控罪行的声音坚定地读出死者的名字,至此,她终于不再以库族人掩耳盗铃的习俗自欺——创伤不是想遗忘就能挥别的,仇恨不是想原谅就能化解的,刻意的形式无法帮人走出悲伤,唯有勇敢地正视,才能等有朝一日,变得从容、坚强。
其次,映像异常抓人。各个场面都强调真实,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可谓波拉克的一贯风格。联合国内的群戏不少,镜头的推移沉稳、老练;向大师希区-柯克的几次致敬,女主角不经意获悉机密(《
再次,演员的表演极具说服力。妮可-基德曼、西恩-潘两位主角的精湛演技完全对得起奥斯卡影后、影帝的头衔,几场对手戏堪称演技大比拼。我不是说两人无聊到明争暗斗刻意要压过对方的风头,而是他们的表演锋芒毕露、张力十足,来来往往迸射出遍地的火花,令人欲仙欲死。且不说妮可召之即来的眼泪、西恩振颤不已的下唇,倾诉或争辩的文戏、持枪或奔跑的武戏,都把握得非常到位。相对难得涉足商业片的西恩-潘,妮可的表现更出色,波拉克曾如是评价:“她所有的演出都是A+……既表现出超然脱俗的气质、孤独的感觉以及贵族的骄傲,同时又能表现出一种异国情调。”与其说是恭维,不如说是实事求是。诚然,此类角色不可能获得影评人青睐,但仅考虑表演难度,我并不认为《
此外,精彩的配乐锦上添花(其实服设、化妆等部门同样精良)。大师詹姆斯-霍华德的音乐比故事本身更张弛有度。抒情的慢板,冰凉的钢琴与温婉的吉他协调,在诡谲的疑云中注入一剂抚慰;至危机四伏的段落,配乐又放肆地蹂躏着观众的心脏,紧张的氛围铺天盖地弥散开来——尤其是公共汽车那一场,前前后后,简直是音乐推着剧情走。
最后,细节的处理无懈可击。祖瓦尼上车前女探员明明传令“二号车”,下一组镜头俯瞰车队行进,却是第三辆车偏右——向外界示意祖瓦尼乘坐其内,精致的小细节,将保护首相的工作处置得像模像样。其他,如希尔薇娅家中的照片、壁挂;写满死者名单的作旧笔记本;在希尔薇娅彻底举目无亲时,背后是象征纯洁、安眠的樱花(实际上都是美术指导的功劳)……强烈推荐大家去电影院亲自享受,故在此不赘言。
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