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重生》的不仅仅是肉体

2005-4-26 10:38  来源:网易娱乐  作者:ly884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由于影片《重生》,最显眼的情节,在于小孩肖恩的出现,所以一下子将我们的思路都聚集在他的身上,在看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设想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最有戏剧性的冲突,但结果无疑是让很多人气馁的,妮可在编导乔纳森格雷泽的安排下,选择回到未婚夫的身边,带着几分惆怅,结束了影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可能就如《几度夕阳红》中的李梦竹回到杨明远身边一般。


  但如果再细细体会的话,乔纳森如此设计,妮可这般演绎,总应有其独到的考虑,总不会是莫明其妙的“保守主义”的回潮吧。那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剧名BIRTH上,我们太将注意力放在肖恩的“复活”上,但总观全片,真正新的开始,新的重生,应该还是妮可饰演的安娜对于生活的重新面对与选择。所以,不妨试着将影片看成是安娜面对心中的亡夫和现实中的新欢的心灵抉择的外化表现,请原谅我的用词,但用“亡夫和新欢”似乎有着更多的对立含义。安娜在经历10年的情感挣扎和平复后(这一点从约瑟在PARTY上的演讲中可知),决定尝试着向新生活迈出第一步,但这时心中的“肖恩”又出现,在经过一段迟疑,彷徨之后,她惯性般的希望将“肖恩”重新拉回自己的生活中,而特别是在约瑟被“设计”对肖恩拳脚相加后,似乎更坚定了安娜的决心。不过,之后的情节该何去何从呢?如果纯属要给“肖恩”一个重来的机会的话,其实很简单,只要编导趁热打铁,再给约瑟来个“欲加之罪”,立马会让安娜顺理成章的完全投入“肖恩”的怀抱,另外还能附带的给了恋童癖者一个很好的银幕辩护。


  不过,我相信,这不应该是乔纳森格雷泽的创作思路,因为要表现的是,安娜的心中虽有挣扎,但最后还是应该排除主客观的干扰,重新面对将来的“现实”生活,以圆满这个最终的“重生”。


  那我也有考虑,影片总体给人一种风格,叙事不太连贯的感觉,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正如《人工智能》中,斯皮尔伯格之前的科幻片元素也若隐若现,不过非但没有起到良性的作用,反而是在误导观众进入原先惯性的思维模式中。《重生》也有类似的情况,虽然导演声称选择卡梅伦布莱特饰演“肖恩”,是看重他的少年老成,但观众一看到他,再联系到刚出生的婴儿镜头,马上会联想到他以前出演的《天赐》,从而更有理由相信《重生》中也会有类似程度的戏剧冲突,导致影片主旨的进一步黯淡。


  而且《》中的人物设置,给人的感觉有点像《真假公主》,同样模糊的出场与谢幕,但问题在于,《真假公主》中当然以英格丽褒曼为第一主角,而以此推断的话,《》中应以“肖恩”为第一主角,因为这样的戏,被鉴定一方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最大功臣。但这显然是妮可,编导,观众所不能接受的,同时也有违影片的主旨。所以,原本可以浓墨重彩的爱人鉴定戏,也被设计的相对波澜不惊;而对比妮可一方,则是大段的口述剧情和音乐厅中一场两分钟的脸部特写。“爱森斯坦的名言,电影让古代的面相学起死回生,脸部特写镜头是“缄默语言的独白”。银幕上的明星,不能像舞台上的演员用语言的“独白”方式诉说内心,转而以面部表情作为内在情感、情绪、思考的传达。但这个面部特写镜头还必须是紧闭双唇的,因为说话的嘴部动作与话语内容,会带出表达模式的深度内在性,打破脸部特写的静态美学与恋物表面。这种“双重缄默”的脸部独白形式,让电影里的脸部特写,都必然出现一种挥之不去的精神孤独样貌。”而妮可其余时间里的表演,我觉得她试图在相对沉静中加入一些火花,所以会冷不丁的变换一下表情,或是来个小动作,这竟然让我想起她在《复制娇妻》中的表演风格。


  再来说一下妮可的造型,她在本片中剪了一个男孩式的短发,而另外一个演员,女同志安海契,在我印象中好象一直以短发示人的,在本片中却是个长发造型,那比较两人的短发,我以大公无私,毫无偏见的态度,认为妮可的短发造型,不如安海契的来的性感和招人。而妮可从《小岛惊魂》中开始具备的刺眼的眼神(这也许是因为在《》中,她的眼神和整体服装造型以及角色性格是相得益彰的),在其后的电影中,都多多少少显得有点突兀,太夺人眼球了。


  最后说一下,超现实情节,对于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作用,这一点我在评论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也提到过,本来都是以人物心理反应为最终表现点的电影,似乎都应该设置一个相对超现实的背景,况且茨威格的心理描写更为极端,但徐静蕾没有这么做,以至于观众在故事情节理解上,产生了问题。那相比之下,《重生》虽然由于各种暗示的干扰,而相对削弱了主题的表达,但在背景的设置上,还是有着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的影片,应该学习的地方。


相关链接: 于小 徐静 马上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