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挥手自兹去

2005-4-22 14:02  来源: 作者:萧狼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1990年3月14日,是《综艺大观》开播的日子;15个年头快过去了,如今极尽时尚的新新人类们也许不知道也不关心这样一个事实:《综艺大观》竟然至今仍在,而且播出时间和它开播时几乎一致,在每周六晚上17:30,只是从央视一套转到三套。

这是个很有意味的重合,应该说今天的《综艺大观》已经没有生命力可言,它的存在似乎只成为一种仪式,标示着人们的怀旧情绪,标示着一个时代的逝去。在今天,我们仍把它作为个案进行读解,意义并不在于它的现在,而在于它曾经有过的辉煌。
    
在几乎整个90年代,周六晚上看《综艺大观》成了大多数人的固定日程,而每期的各色节目都是下周一办公室里的主要话题。在无数个万人空巷的夜晚里,人们跟着倪萍,跟着周涛,跟着《综艺大观》,一起哭一起笑。就这样看着《综艺大观》,聊着《综艺大观》,人们走过了整整一个年代。

那时《综艺大观》的收视率比《新闻联播》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时代在变化,人们在前行,到1998年后,人们开始逐渐冷落了这个“常看常想的老朋友”,转而宠幸《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这样一批新型娱乐栏目。

1999年《综艺大观》改了一次,2003年又改了一次;但廉颇已老,往日万人景仰的荣光已不能再得。于是在2003年7月7日,《综艺大观》终于悲壮地“挥手自兹去”,人们也在若有若无的失落中与《综艺大观》挥手诀别。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2004年初,它又回来了,呈现的还是以往的综艺风格。虽然也启用了许多新的形式,糅合了一些新元素新手段,但它当然怎么也不可能仍掉十几年的品格转而彻底媚俗。所以人们也只是好奇地再瞄一眼,90年代的热情是再也不会有了。


在节目形态上,《综艺大观》其实是一台晚会,被称为“小春节晚会”;就是通过主持人的报幕和过渡,将相声、小品、歌舞、杂技、魔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串联起来。这是老一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典型形态。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春节联欢晚会,但这只是一年一度,远远不能满足观众对这些通俗艺术的渴求。

于是《综艺大观》的出现和持续火暴就很容易理解了。进入到90年代末,人们对春节晚会开始颇有微词了,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执笔痛骂。试想,每一年的春节晚会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来了那么多明星大婉,运作周期更是长达数月,这样大家都开始不满意了,何况小打小闹的《综艺大观》。可以说《综艺大观》已经走到它的生命衰亡期。
    
而在这种衰亡背后是有原因的。首先与时代背景的变化有关。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整个社会开始丰富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的方式和渠道也越来越多。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各种现代化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回头再看《综艺大观》这样的节目,自然不能再满意了。

更何况在如此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心灵不再平静,逐渐躁动浮华起来,看不惯《综艺大观》的四平八稳、规规矩矩也在情理之中了。这也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新一代娱乐栏目大行其道的原因。

其次与传播背景的变化有关。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还处于电视的大众化传播时代,《综艺大观》正是这样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电视节目。但世纪之交以来,电视传播进入分众化时代,一档电视栏目再也不可能取悦于全民,而是要对观众进行群体细分,然后找到自己的受众定位。在这个时候,《综艺大观》就显得不和时宜了。

但《综艺大观》毕竟曾经风靡全国,那时正值中国电视出现第一次娱乐浪潮,《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就是这次浪潮的代表。这批栏目典型的一个特征是娱乐性与艺术性并重,以艺术为内容和手段,来达到娱乐的效果。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综艺大观》携带着很强的教化意味,总是试图向人们灌输什么。

综艺大观》的娱乐性是不纯粹的,娱乐也不是唯一目的。而上世纪末涌起的中国电视第二次娱乐浪潮在这方面就纯粹得多,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没有艺术,有的只是游戏、搞笑和娱乐。

如果《综艺大观》的内容策略是将艺术与娱乐捆绑,那在第二次娱乐浪潮中出现的娱乐栏目则是以游戏为内容支撑,以游戏为娱乐手段,而实现的方式是观众和佳宾的直接参与,在参与中形成互动,进而在互动中满足观众的娱乐心理。

因此我们只能说,《综艺大观》已经过去,只有这四个字偶尔还会闪现在一些中老年人的怀旧里。 

相关链接: 新闻联播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