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大学生电影节活着即胜利

2005-4-22 10:42  来源:新京报 作者:马戎戎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中国人总喜欢说旁观者清。没错,一个没有亲身参与过一件事情的人可能会排除情感的纷扰而更加明白这件事情的缺陷所在,但也同样会因为不是身在其中,而无法更准确地判断导致缺陷的根本症结。


  近日,刚刚开幕不久的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爆出了所谓“明星不到,领导就不到”的黑幕;而一直以来,大学生电影节不注重大学生,而注重明星的“花架子”、奖项平均分配、瞻前顾后、没有个性和锐气的批评也一直如影随形。从绝对真理的角度,这些批评完全正确,不是吗?


  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纷扰的社会,人们几乎像在沙漠里向往水源一样把大学校园描绘成了另一个乌托邦:那里的人青春年少、纯洁勇敢善良、他们没有沾染上不正之风,他们黑白分明,绝对不知道灰色、妥协为何物。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当全中国的青年人同居成风的时候,大学生同居还被以一种“今日惊奇”的态度被媒体四处宣扬;当婚姻法都规定男22女20为法定结婚年龄的时候,在校大学生不许结婚还被许多人视为理所当然;不管围墙外多么天翻地覆,围墙内依然必须是史前乌托邦,否则就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否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耻辱。


  对大学生电影节的要求,本质上和这些乌托邦要求有区别吗?没错,大学生电影节是大学生办的电影节,可是大学生来办电影节,依然和所有社会性电影节一样要和政府部门、主管单位、商家、社会媒体、明星等等社会角色打交道,而大部分人都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大学生主办的电影节就对你也采用乌托邦逻辑:无条件下批文、不收拷贝费、不收场租、不收广告费;相反,正因为你是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最无权无势、无依无靠的一群,在和这些社会角色周旋的时候,反而更缺少讨价还价的本钱。我至今还记得,2001年到2002年期间,在担任第八届、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对外宣传工作的期间,一则来自媒体的几十字的负面消息,是怎样令整个组委会的人多方解释、惴惴不安;而那一年的最佳处女作颁给《寻枪》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一波三折。


  我亦记得当我们做出种种妥协时那种沮丧无助的心情。列位看官,你要一个手无寸铁的人面对全副美式装备怎样耍个性?若他血溅当场,你自然会赞一声,好汉子、有血性;但一条生命的价值只是一份谈资吗?


  “青春爱人事件”到底谁是谁非,或许只是又一场“罗生门”。我只记得,每年五月时分,各大高校的学子们能够在力所能及的票价下,结伴看完每个年度最新电影,是一种怎样的欣喜心情;我曾在宣传稿中亲手写过“为大学生搭起一座通往电影的桥梁”这样的句子,那句子如今看来或许很“酸”,但我至今觉得,即使大学生电影节再没有个性,它也确确实实地起着培养中国电影市场的作用。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大学生电影节,我不知道如今还会不会每个月都自己花钱到电影院去看电影。那些所谓的有关崇高的目标,还是等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们有更多的力量、更大的自由的时候再谈吧。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