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05/2:哭泣的骆驼与原始仪式

2005-4-8 9:36  来源:万象 作者:张恩华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汉译名:哭泣的骆驼
英文名: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
编导: Byambasuren Davaa / Luigi Falorni
片长: 91分钟
国籍:德国 / 蒙古
获奖: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天主教文化特別表扬奖
2003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2004年德国国际电影节——最佳本国纪录片奖
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76届奥斯卡——蒙古选送最佳外语片


初春,茫茫戈壁,枝枯如柴。老牧民娓娓道来:“很久以前,骆驼是有角的。一天鹿把角借走了,却一直没还。骆驼时常望向天空,等着鹿回来把角还它。”可在我记忆里,鹿是智慧和轻盈的象征。我在动物园见过的骆驼也很少仰望天空,它们水土不服,耷拉着头,委靡的驼峰如巨大的恶性肿瘤。


哭泣的骆驼不一样——它们洒脱自如,除了驼峰,没有其他行囊;与风与沙为伴,漫游戈壁滩,享受着与人隔绝的闲适。而能够感动它们的,只有原始的仪式。《哭泣的骆驼》记录的就是这样的仪式。


骆驼母亲在妊娠中历经太多煎熬与痛苦,幼子出生后,她拒绝为他哺乳。小骆驼面临饿死,牧民一家决定派男孩Dude和Ugna去百里之外,请琴师来举行原始仪式。在悠扬的琴声和牧民女的歌声中,骆驼母亲终被感化,潸然泪下。讲述这个故事的是一部纪录片。出生在乌兰巴托的女导演Byambasuren davva回到家乡的戈壁滩,同来的是慕尼黑电视电影学院的同学Luigi falorni,他们要寻找蒙古高原的原始仪式。
对于偏远地区的人文地理,纪录片有特殊的偏执;本片也打上了“民族志”烙印,具有人类学者田野调查的诸种特征。围绕着仪式,散见于影片各处的是牧民依旧原始的劳作方式,和现代文明对游牧生活的侵蚀。和哥哥寻找琴师路上的Ugna如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被视线所及的所有事物深深吸引;Dude则隐约有了乡下人进城时的自卑心理。Ugna着魔了,完全不顾售货员的冷眼,站在电视机前寸步难移。终于在他家帐篷外,也多了一个巨大的电视卫星接收器。不能不承认这其中的反讽意味:原始仪式之于骆驼的感召力和现代文明对于牧民的同化力量一样强大。小Ugna毫无保留地接受现代电子技术的洗礼,而骆驼的眼泪却见证了原始仪式对现代科技的无言。


片子冷俊如戈壁,摄影机不需要移动,只凝视着。偶尔慢慢拉近,骆驼的头部特写充满了人性意味。如果奥斯卡设最佳动物角色奖,骆驼母子受之无愧。片子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上映时,观众问导演怎样使骆驼的表演如此自然,导演Byambasuren davva说:“它们念过电影学院,我也念过电影学院,可是你们看,我们还不如骆驼表演得好。”


相关链接: 哭泣的骆驼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