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05/1:赞科影现象——兼议纪录片多重属性与多种风格

2005-4-5 10:43  来源:纪录手册 作者:朱景和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近年来,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的作品引起我国纪录片界越来越多同行的关注:从影院暴红的《宇宙与人》到获电视节目高奖项的《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复活的兵团》、《消失的大河桥》等等,收视率高,获奖率高,又能被海外媒体高价收购。值得赞扬的“科影现象”,给人有益启示的“科影现象”。

启示一:承认并重视科普节目的大众娱乐属性


电视的功能属性是多方面的,但娱乐属性是基础。很长时间里,科普节目乃至整个电视传播片面强调教化,拒绝讨论娱乐属性问题,成为一种“艺癖”。在电视的爆炸式发展和娱乐化大潮中,严肃的灌输模式科普片已不能适应新的传播竞争形势,突破传统模式的“科影现象”无疑是这个创作群体在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上全面更新的结果。娱乐是人性的本能需要,应该得到尊重。寓教于乐,通过娱乐来实现美育教化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纪录片人还在为娱乐性问题争论的时候,科影人已经行动起来,科影作品已经体现出浓浓的娱乐色彩。这是认识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形成“科影现象”最重要的条件。

启示二:向故事片学习


百年电影,故事片借鉴纪录片而发展,纪录片学习故事片而腾飞,互动促进已经几轮反复。纪录片也可以重情节、讲故事、渲染戏剧冲突,以达到更好的收视效果。美国发现频道的纪录片作品对故事片手法的诸多借鉴,无疑是它在全世界广受欢迎的关键因素。科影的娱乐性科考片一改课题论证和知识灌输模式,巧设悬念,运用细节编织故事,达到了融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效果。如《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凭借一堆黄土几块人骨化石就把一项考古活动编织成一幕灾难戏剧,惊心动魄;而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包含其中的知识信息。在这样的作品中,历史、科学知识作为构成故事的元素,在自身的传播过程中也为营造故事氛围服务。

启示三:创作不可受狭义理念束缚


电视时代的纪录片已经发展为一个节目种群,加拿大同行把纪录片分列为40多个种类:写实片、政论片、报道片、文学片等等。各种艺术形态都有自己的优势,自成体系,但又各有偏颇,如政论片过分宣教,文学片过分主观。人为地用某种狭义的理念和定义解释纪录片不合实际,用以指导创作更是利少弊多。而在科影现象中,你能看到多种纪录风格的影子,作品不受技法局限,通俗而不低俗,曲高而不和寡。可见纪录片不应该受某种风格样式限制。根据竞争需要,把作品做好看了,让观众在娱悦心性的同时增广见闻,这才能拓展出一片自己的广阔天地。

启示四:尊重投入产出关系的科学性


纪录片创作是艺术活动,也是文化商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而作为生产,就要有足够的投入来保证质量。当前制约我国纪录片发展的症结之一就是投入不足。许多作品只是低投入加痴情的纪录片人苦干的产物,由此陷入“低投入—低质量—播出时段差—投入越来越低”的恶性怪圈。科影现象的经验之一就是以高投入确保质量,一些作品仅在“情景再现”和动画特效两项的投入上就很大了。优质高价是商海铁律。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以增加投入、保证质量,进行市场运作以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纪录片才能正常发展。


科影现象突出表现在科考类纪录片中。笔者赞扬“科影现象”并非主张大家都去作科考片,也不是主张仿效科影作品的某些手法;只是希望同行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当强调其艺术属性时,不可忘记它将面对的是大众;当强调其商品属性时,也应注意艺术的个性化,慎言“流水生产”与“标准制作”,以保护作品棱角,提倡创作个性。


相关链接: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