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细说潜规则背后的金像奖

2005-3-29 16:15  来源:新浪娱乐 作者:宋子文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2005年的金像奖,在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全面回顾的主旋律下,显得格外地庄重起来,风格也一反常态地严肃了许多。试想连郑裕玲、郑丹瑞这样的脱口秀高手,都不约而同刻意地收敛了自己,那可以想象这三个小时是怎样的郁闷,在内地颁奖嘉宾与香港演艺红人那驴唇不对马嘴的所谓幽默里,一个个被捆绑上功德标签的小金人被相继派发完毕,在场出席典礼的电影人们以惯常的“职业”微笑来彰显自己的平静,而场下的观众们则以唏嘘与叹息来表达自己瞬间的惊愕。


  早在颁奖典礼之前,两岸三地的媒体就纷纷给出了自己的预测,很显然大家对香港电影在2005年一年中的表现,都心底有数,想想如此一年下来,原本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工业才简简单单贡献了60部电影而已,能够拿到桌面参与评选的优异作品更是屈指可数,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悬念和比较。论到影响力,《功夫》已经再度刷新香港本地的诸多商业纪录,同样也在内地的岁末档期拿下最高票房,并在上下一致的良好口碑声中一举获得15项金像奖提名,如何能不让第一度独立执导电影的周星驰成为众家媒体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大热?


  但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功夫》最终并没有如期上演2002年《少林足球》在金像奖那横扫千钧的一幕。只获得了最佳电影这最有分量的表彰,以及包括最佳男配角在内的几个小奖而已。事前被一致看好的最佳导演的荣誉,意外地被尔冬升于中途截获。这个意外让诸多为整个乏味的颁奖过程摧残得昏昏欲睡的人们不由得重打起了一点精神,将神经的发条重新输理了一下。很显然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更象是一个在二流编剧手中诞生的一个悬疑情节设置,蹩脚的打乱人们关于这个夜晚的所有憧憬与期待,它没有给人们带来一丝半点的精神亢奋,而只是给自身带来了一个无法被合理说通的BUG。


  有人说《旺角黑夜》的最终成功,是很典型的慢热现象。在2004年问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它都没有讨好到评论者的笔墨,即便是香港本地评论口碑,也都难以找到满意的字眼来简单概括一下它。当然,这个效应不能不排除评论界“江湖片审美疲劳”的怪状作祟,按道理说整个影片除了在整体编剧的方面能够显示出一点卓越的功力之外,还真无法在直观中将它与《柔道龙虎榜》与《大事件》拉开档次,之所以评论界难以给予其第一时间的青睐,想必也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的逻辑的。


  以技术角度分析,增加了大篇幅运动摄影镜头的《旺角黑夜》,蛮注重影片气氛渲染。虽然有人嫌它那很独到的肩扛式影像追随有点不稳定,但是敢不架“斯坦尼康”就将镜头扛在肩上满街游走,还是需要更多的专业功力的。但是反过来的讨论,就是这种实践意义大于整体需要的摄影风格,对影片帮助有多大的问题。单独表现人物冲突以及大场面追踪的段落时,这种局限于个体诠释的镜头语言已经是很吃亏的了,人物不停地奔走,在影片中展现的仅只是神情的紧张与身体的疲惫,这就是《旺角黑夜》后面越到高潮越发显得混乱不堪的原因所在,至少它没有通过镜头语言向观众交代清楚这一夜的“旺角逃亡”,是沿着怎样的路线与格局继续着,这一点火候的拿捏尔冬升已远远不及打造《PTU》的杜琪峰,则更不用说将影片的水准直接向二十年前的《省港旗兵》去靠拢了。


  在2004年的年度电影推荐当中,《旺角黑夜》落后给《功夫》整整一个分数,甚至还无法赶超在它之前的《2046》,但是尔冬升就是凭借这么一个看起来似乎早已被概观定论的影片翻身,挤掉了排头兵周星驰与王家卫,上演了这一夜最令人诧异的“兵变”大戏,这不得不说是金像奖幕后的规则已经开始在潜移默化当中被一些场外环节影响。


  人们之所以在多年来信任香港电影金像奖,是因为投票人绝大部分都是行内的从业人员,相对而言专业性较强,推荐出的结果往往都很有说服力,所以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青睐,是当之无愧的至高褒奖。但其优势在于专业,而弊端也是源自于过于专业化的票选。由于业内人士几乎是人手一票,这样就难免容易受到香港电影当前的势力格局影响。有一种说法,就是由某家电影公司出面套到一些关系人员的集团票,以“宏观调控”或“直接控制”方式,替其出品的电影及主角集体投票。但是这种现象在香港电影尚辉煌的年份是不常见的,反而是现下这世道不好的年份容易出这样的岔子。要知道,从前一家电影公司往往都要接受几十家出品机构的多股势力的挑战,很难笼络到真能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划分势力范围。而如今却已经不同,现在全年只能生产三部优异电影的香港,事实上已经是一两家电影公司垄断起全年的人气,相互竞争起来也方便了些,真刀真枪的也算是能看得清敌手。


  上一次《少林足球》在金像奖上大包大揽,我想是与当时寰宇林先生的人气,与当时所面临的对手缺乏的现象,是有很大关联的。毕竟作为当时香港电影三只柱脚之一的寰宇,有着相当广泛的业内关系网,取得一些人的集中关注,应该是无可厚非。但2005年的《功夫》,则就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影片的出品机构哥伦比亚公司在香港还尚无基础可言,而星辉只注重培养自身势力而忽视业内合作的特点,也注定了它必然在人气基础上输给其它的制作机构。比如依然处于江湖一哥地位的中国星,就是个最为简单例子,整个2004年,中国星好电影出品寥寥无几,却是整个市场上最为活跃的一家电影公司,两个金像奖从周星驰的篮子里分出来有百利而无一害,毕竟哥伦比亚大家可以忽略掉,但是向先生的面子一定要给,否则,不可欲知的2005年,大家又能指望谁呢?


  由于是业内人士的投票,人也都是混在圈子里圈子外的导演、编剧与其他相关技术人员,所以一个人的人脉与口碑,甚至是业内关系如何如何,都能将大家的选票左右到其他人的手中。这几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都曾面临这样的指责,结果往往都是谁与圈中人关系好,或有行业影响力的人,才会受到较多人的关照,投他或他的作品一票。去年吴镇宇一语道破天机,结果就遭到了业界上下一致的抨击,逼得他也不得不低头告饶,甚至连声明都要选择内地的媒介刊发。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如果翻开这些年诸多奖项背后的琐碎,或许你能看得清很多。


  讲到人际关系差,就不得不说到周星驰的顽固。上一次因为独霸金像奖,事后却与老板林小明闹到红脸。而后更与师兄吴孟达交恶,更在《功夫》拍摄期间得罪了香港电影的前辈洪金宝。这样的恶行对于周星驰来说已经见怪不怪,平时在业内并不联络感情塑造个人形象的他,多年来一直都是人们批评挖苦的对象。想想身边的合作者相继拆伙分家,而后又翻脸结下冤家,如今遭到诸多业内人士的集体算计,是不难想象的必然结果。


  周星驰在香港业内人缘不济,而藏在墨镜背后的王家卫显然也不怎么样。两个人都是很孤立的人,也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制作公司,培植的都是自己的嫡系团队,很少考虑到拉拢同行们一起团结协作。这样对于个人事业发展的优势,在时下百业萧条的香港是很容易遭到人们的诟病的,两个人都错失最佳导演并不奇怪,奇怪的就是两人常年如此下来,也难怪经常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大热倒灶了。表彰尔冬升,事实上是个极为取巧的中和。尔冬升的导演水准在今年的提名名单里并不是最优异的,但是他却是今年提名的这几人当中最有业内人缘的。早前身为香港导演协会会长的他,已经以自己多年以来的人际砝码,为自己积淀下一方自己的势力范畴。而选择去年香港影坛最为活跃的中国星合作,则更让他在个人口碑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笔丰厚的背景资本。


  周星驰、王家卫、杜琪峰,都是名副其实的火药桶。三人现在不光是以导演身份行走江湖,而且也都是自己旗下公司的老板,官做得越大,责任也越大,口无遮拦得罪人的事情虽然缕出不鲜,但是细细分析其幕后原因却也都是单纯为电影的优秀品质着急上火。虽然在2005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三人都遭遇了人际规则背后的负面效应,品尝到了一些酸涩。但是人们却很难否定他们在整个2004年的整体贡献。毕竟在香港电影江河日下,整体素质一片低迷的市场大环境当中,缺少的并不是一些人际关系优秀的先锋模范,而只是缺乏一些真正能鼓舞人心的好电影罢了。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qzVOBCoLr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