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潜规则背后的金像奖
2005年的金像奖,在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全面回顾的主旋律下,显得格外地庄重起来,风格也一反常态地严肃了许多。试想连郑裕玲、郑丹瑞这样的脱口秀高手,都不约而同刻意地收敛了自己,那可以想象这三个小时是怎样的郁闷,在内地颁奖嘉宾与香港演艺红人那驴唇不对马嘴的所谓幽默里,一个个被捆绑上功德标签的小金人被相继派发完毕,在场出席典礼的电影人们以惯常的“职业”微笑来彰显自己的平静,而场下的观众们则以唏嘘与叹息来表达自己瞬间的惊愕。
早在颁奖典礼之前,两岸三地的媒体就纷纷给出了自己的预测,很显然大家对香港电影在2005年一年中的表现,都心底有数,想想如此一年下来,原本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工业才简简单单贡献了60部电影而已,能够拿到桌面参与评选的优异作品更是屈指可数,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悬念和比较。论到影响力,《
但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
有人说《
以技术角度分析,增加了大篇幅运动摄影镜头的《
在2004年的年度电影推荐当中,《
人们之所以在多年来信任香港电影金像奖,是因为投票人绝大部分都是行内的从业人员,相对而言专业性较强,推荐出的结果往往都很有说服力,所以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青睐,是当之无愧的至高褒奖。但其优势在于专业,而弊端也是源自于过于专业化的票选。由于业内人士几乎是人手一票,这样就难免容易受到香港电影当前的势力格局影响。有一种说法,就是由某家电影公司出面套到一些关系人员的集团票,以“宏观调控”或“直接控制”方式,替其出品的电影及主角集体投票。但是这种现象在香港电影尚辉煌的年份是不常见的,反而是现下这世道不好的年份容易出这样的岔子。要知道,从前一家电影公司往往都要接受几十家出品机构的多股势力的挑战,很难笼络到真能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划分势力范围。而如今却已经不同,现在全年只能生产三部优异电影的香港,事实上已经是一两家电影公司垄断起全年的人气,相互竞争起来也方便了些,真刀真枪的也算是能看得清敌手。
上一次《
由于是业内人士的投票,人也都是混在圈子里圈子外的导演、编剧与其他相关技术人员,所以一个人的人脉与口碑,甚至是业内关系如何如何,都能将大家的选票左右到其他人的手中。这几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都曾面临这样的指责,结果往往都是谁与圈中人关系好,或有行业影响力的人,才会受到较多人的关照,投他或他的作品一票。去年吴镇宇一语道破天机,结果就遭到了业界上下一致的抨击,逼得他也不得不低头告饶,甚至连声明都要选择内地的媒介刊发。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如果翻开这些年诸多奖项背后的琐碎,或许你能看得清很多。
讲到人际关系差,就不得不说到周星驰的顽固。上一次因为独霸金像奖,事后却与老板林小明闹到红脸。而后更与师兄吴孟达交恶,更在《
周星驰在香港业内人缘不济,而藏在墨镜背后的王家卫显然也不怎么样。两个人都是很孤立的人,也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制作公司,培植的都是自己的嫡系团队,很少考虑到拉拢同行们一起团结协作。这样对于个人事业发展的优势,在时下百业萧条的香港是很容易遭到人们的诟病的,两个人都错失最佳导演并不奇怪,奇怪的就是两人常年如此下来,也难怪经常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大热倒灶了。表彰尔冬升,事实上是个极为取巧的中和。尔冬升的导演水准在今年的提名名单里并不是最优异的,但是他却是今年提名的这几人当中最有业内人缘的。早前身为香港导演协会会长的他,已经以自己多年以来的人际砝码,为自己积淀下一方自己的势力范畴。而选择去年香港影坛最为活跃的中国星合作,则更让他在个人口碑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笔丰厚的背景资本。
周星驰、王家卫、杜琪峰,都是名副其实的火药桶。三人现在不光是以导演身份行走江湖,而且也都是自己旗下公司的老板,官做得越大,责任也越大,口无遮拦得罪人的事情虽然缕出不鲜,但是细细分析其幕后原因却也都是单纯为电影的优秀品质着急上火。虽然在2005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三人都遭遇了人际规则背后的负面效应,品尝到了一些酸涩。但是人们却很难否定他们在整个2004年的整体贡献。毕竟在香港电影江河日下,整体素质一片低迷的市场大环境当中,缺少的并不是一些人际关系优秀的先锋模范,而只是缺乏一些真正能鼓舞人心的好电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