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艺术“盲肠论”
要冯小刚管住自己的嘴巴,比让国家队守住龙门还难。
最近,他在北京再次发表有关艺术片的言论。大意是: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文艺片好比盲肠,可有可无;主旋律影片是扁桃体,把握风向;而商业片好比是胃,虽然割掉点也没什么,但是吃饭不香。对于冯小刚的这种比喻,我不赞同,虽然他的这番言论很能够让大众拍手称快。
我大学时代曾经疯狂喜欢现代诗歌,当然,我的“诗歌创作”生涯总体上是失败的。不过,某天深夜,当我凭借一首金斯堡的《
我觉得,用这个道理来解释艺术片和“伪艺术片”之间的区别也说得通。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对“艺术片”深恶痛绝?就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类似“我”的“艺术青年”。是的,并非你号称是写“艺术”的,你就一定艺术。我看过某些“艺术片”,说实话,表现的途径很狭隘:男的玩摇滚,要么磕药,女的干什么都行,就是不干活,一群大龄青年蹲在自家院子里,看蚂蚁上树能看上个把钟头。导演自我解释说什么“通过男女灵肉纠缠,释放对人生的思考”,遇到个不懂行的小贩,说不定就偷偷拉着你问:朋友,生活片要吗?
我这样说,很容易遭到“文艺青年”的攻击。但说实话,艺术片不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国内外众多“文艺青年”的创作败坏了胃口(这些影片中有不少是艺术实践失败的试验品,有的则干脆是商业企图的欺骗)。这类电影如此之多,反而把真正的艺术片给吞没了。但是,当你仔细观看,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艺术片”,有多少带着真诚的创作态度和娴熟的表达技巧呢?
从市场角度说,艺术片现在不是,未来也不会是电影市场的主角。爱看的看,不爱看的别看。不过,我向来不赞成某些艺术导演认为的,艺术片就是拍给一部分人看的,我认为经过学习和思考,很多人都能够明白,甚至喜欢艺术电影;当然我更不喜欢的是,因为自己看不懂艺术片,就贬低艺术电影,说其是“盲肠”,那就有点阿Q的味道了。
如果让我打个比方,我宁可这么说:在电影市场上,商业片是血肉,艺术片是脊梁。如果去掉脊梁,电影就是一摊烂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