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革命影片:青少年的盲点?

2005-3-21 13:47  来源:《新世纪周刊》 作者:龙曦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革命影片曾感动了几代人,可是却让时下很多青少年敬而远之,甚至被嘲笑为"老土"。一些重拍"红色经典"打着"拉近青少年"的旗号奔上荧屏,却难掩其找卖点、挖猛料的"桃色心理"。2005年,中国电影100岁了,那些曾影响过无数人青春岁月的革命影片,又能否走进当代青少年的心中呢?



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形式多样地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如何让革命传统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许多老师都想到了革命影片。



"革命影片是形象、生动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张凤铸认为,应当抓住这个教材,通过荧屏放映,让学生认识、了解革命精神。



然而,南京某高校的陈先生在租革命影片时,却遭到了中学生的嘲笑,以至于陈先生感叹,"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青少年冷淡革命影片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陈先生在南京某高校负责教育管理工作,他得知今年是中国电影100周年,于是就打算借几盘爱国影片回顾一下,也好在开学时给学生来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当他来到碟片出租屋,问老板有无《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影片时,却遭到两个中学生的嘲笑。



"现在哪还有人看这种片子啊,你真老土!"接下来,学生还笑着揭出英雄牺牲的所谓"真相":黄继光冲锋时因被石头绊倒,所以正好倒在枪眼上;雷锋是因驾驶技术不行,出了交通事故……



无独有偶,3月4日学雷锋纪念日前一天,广州某中学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雷锋精神的了解,专门组织观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然而这个当年票房不错的主旋律影片却并没打动学生,有人甚至将其称为"想给人洗脑的烂片"。



"我觉得革命影片确实有点脱离实际,这些人物形象太过高大、纯洁,与现实社会反差很大,让人觉得距离有点远,甚至会让很多比较'贫'的孩子觉得他们有点傻。"湖北一位老师说。



北师大附中的高中生杨杨则认为,在那个物质贫瘠的时代,没有什么娱乐方式,看革命影片是因为没有选择。"那些影片的表现手法与现实太脱节了,其中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再说了,看惯了《指环王》、《黑客帝国》这样的片子,那么粗糙的黑白片怎么看呀!"杨杨说。



学生不爱谁之责?



"毕竟青少年离那个时代有点遥远了,对那种历史感情没有认知,加上他们现在的选择性很多,所以对革命影片肯定有隔膜。"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脑筋急转弯、网络、手机短信、日韩动漫、大话无厘头后,这些流行文化对校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学生们的生存态度和表达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



"现代社会环境中很多崇高的东西被颠覆了,正在成长的一代人都变得有点嬉皮,有点无厘头,反崇高、反英雄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杨雄说,尤其是青少年,更是喜欢以反讽、自嘲等方式来表达青春期的反抗,革命影片中人格高大的传统英雄让他们敬而远之。



而在记者的网络调查中,很多老师都提到,其实学生并没有机会去观看革命影片。"记得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只要电影院有放爱国主义教育片的,学校都组织去看,回来还要写观后感。"一名广东教师说,现在学校几乎没有再组织学生去看这方面的影片了。



经典"变"卖点



学生不爱传统的革命影片,于是一些影视公司重拍了所谓"符合年轻人心理"的"红色经典"。遗憾的是,很多重拍剧抓住的不是"红色精神",而是"红色卖点"。在2004年影视圈刮起的翻拍红色经典旋风中,某片的主创人员曾直言,为了符合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欣赏习惯,对片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人性"的挖掘。



于是,在2004荧屏一片红的时候,许多观众目瞪口呆地看到,《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陷入了三角恋、《红色娘子军》中的女战士们也大都被加入了爱情戏码。"爱情"、"离奇的情节"、"帅哥美女"成为重拍红色经典常用的"三板斧"。



在一次采访中,崔永元曾回忆起他七八岁时,父亲所在部队驻扎在北京南部的良乡。年幼的他经常跟着一部电影一晚上跑三个部队驻地,放《英雄儿女》时,他一晚上要为王成流三次泪。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学生都看过"红色经典"重拍剧,但没有哪个人物形象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更别提打动他们。一些中学生在说起"红色经典"重拍剧时,更多的是在谈论谁比较漂亮、谁比较帅。



"创作者要翻拍新红色经典,要迎合市场肯定就要加入现代元素,这可以理解。但青少年对这段历史和英雄没有认知感,不太了解,他们可能会觉得英雄本来就是这样,对经典有一定的歪曲。"杨雄说,当戏说成为流行成为卖点时,戏说"红色经典"也就成了大众消费的一道流行文化快餐。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宋家玲则认为,一些改编者、制作者缺乏自信,借红色经典的招牌塞进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趣味,改编后的东西,看起来是红色经典,但实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革命影片如何走近青少年



"或许有一天,那些曾感动过几代人的黑白革命影片,将只存在于电影资料馆的灰尘里。"面对青少年对革命影片的疏离,有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不过,张凤铸却对青少年对革命影片的接受能力持乐观态度。



他告诉记者,其也在影视精品分析课中给学生赏析一些传统革命影片,课堂反响非常不错。"我们曾在央视电影频道做过一个'流金岁月'的节目,评点老的革命影片。针对这个节目,上海的一份学生报对《青春之歌》、《闪闪的红星》等影片做了点评。"张教授说,"这些学生写得很有水平,不能小看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



张教授认为,加入时尚元素重拍红色经典,未必是让革命影片走近青少年的唯一途径。"让孩子喜欢革命影片,其实可操作性很强,关键要把握青少年的心理和兴趣,结合多种形式来操作。比如可以在放映前,把英雄人物的扮演者或者亲属请来,讲讲影片的时代背景和英雄故事,先让孩子们有一定的了解,激起他们的兴趣。"张教授说,旅游业能开拓出"红色路线",革命影片未必就不能找到青少年感兴趣的"红色看点。"



不过,让一些老师和地方青年团感到吃力的是,即使想放革命影片,却苦于都找不到片源。"大城市里一些大的音像店可能还有碟片卖,在我们小地方,哪里去找这些资源哦。"湖南冷水江的一位大队辅导员向记者抱怨。



即使在北京,要弄一个革命影片展,找10来个影片的拷贝也不太容易。张凤铸告诉记者,革命影片的拷贝非常少,费用也不低,一些学校、团委很难承担。"片源、宣传、强大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这些都是在青少年中推行革命影片必不可少的条件。"张凤铸说。



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红色教育



由于革命影片难讨青少年喜欢,于是,利用流行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一些专家探索的方向。但遗憾的是,一些"革命教育产品"的生产者们虽然"用心良苦",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据媒体报道,为了配合对百万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某网络2004年8月曾推出首个教育类游戏《学雷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游戏中"骂脏话者"的脏话一度成为中小学生中普遍流传的口头禅。而某出版社看到青少年对卡通漫画的喜爱,炮制出金发版的雷锋、刘胡兰,结果遭来骂声一片。



同样是"卡通英雄"作品,26幅 "雷锋卡通形象"绘画却在湖南雷锋纪念馆受到学生们的关注、喜爱。2004年,湖南长沙举办了"雷锋卡通形象"绘画大赛,全市中小学生选送了1000多件的作品,其中26幅优秀作品捐给了纪念馆。2005年的学雷锋纪念日,这26幅独特的作品吸引了当天四五千名参观者的目光。



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苏女士说:"很多学校为了让孩子在创作前更了解雷锋精神,带学生们来纪念馆参观,还买了《雷锋日记》回去看。所以孩子们在创作时,融入了他们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画得非常生动,而且大都准确地表达了雷锋精神。"



"正如'偶像'与'英雄'的区别,前者是流行文化包装出来的,能代表时尚的方向,而后者代表的却是能超越时代的英雄精神。"杨雄认为,无论是重拍"红色经典"还是别的革命传统教育形式,应该借助符合时代的时尚流行元素,但不能丢掉其精神内核。(


相关链接: 石头 流金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rsuVmel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