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中国DV纪录片创作现状报告——首届“自然记录杯”DV纪录片大赛综述
自上世纪末DV在中国风行以来,DV纪录片欣欣崛起,逐渐成为中国纪录片界的新生力量。如此背景下,第十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适时开辟DV纪录片大赛环节,用年度评奖和论坛研讨的方式来总结和引导DV纪录片创作,顺时推势。
2005年1月9日~13日,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首届“自然记录杯”DV纪录片大赛颁奖暨论坛在广西南宁成功举行。
一、首届“自然记录杯”DV纪录片大赛评审报告
本届大赛分长短片两个竞赛单元,总共收到100多部参评作品,大部分来自大陆,少量来自港台。选送单位有电视台、影视公司和各地高校,但大部分来自个人,如独立制作人和学生,可见DV纪录片创作更多是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
从创作主体看,多元化是趋势,DV在向全民招手。但最主要的DV群体是高校学生,尤其是影视及新闻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见DV还没真正普及。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DV是用来练手的,于是,他们的作品有专业诉求却不够专业,有生活气息却不够生活。
2004年9月20日,大赛作品征集结束。10月11日~14日,初评在北京自然记录工作室进行,64部作品入围终评。10月30日,终评工作在北京完成。大赛分设长短片大奖和一、二、三等奖,然后是7个单项奖和组委会特别奖。经反复甄选,长短片大奖都是空缺,真正的精品佳作仍然缺乏;共有49部作品获得本届DV大赛的55个奖项。
二、中国DV纪录片创作现状报告
近年来出产的DV纪录片作品当然不止这些参评作品,但本届大赛已能粗略体现当今中国DV纪录片的创作现状。以下从题材、主题、形态和问题四个方面加以概述。
题材
重大题材作品逐渐隐没,突发事件题材巧妙存留。DV纪录片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小制作,不在于重大题材,这种隐没是必然的。但DV的轻便灵活使它在突发现场如鱼得水,突发事件题材的DV纪录片因此巧妙存留。
随意的生活流作品初露头角,纪录自己的私人空间。DV是以家庭摄像机的身份诞生的,随意记录原态的日常生活和私人空间,即家庭录象是其前景所在。这一倾向已有明显体现,如本届大赛中的《
选择生活中的故事,既生活化又典型化。在重大题材和家庭录象中间,今天的DV纪录片更倾向于二者的制衡:在生活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或现象进行记录,既切合DV的生活化,也继承了纪录片的典型元素——特殊的人、不同寻常的事、值得关注的现象。如获奖作品《
边缘题材依旧被关注,纪录底层和边缘人生。边缘和底层题材一直为纪录片创作者所偏好,这在DV纪录片创作者身上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创意题材成为时尚,或玩或思考。DV的自由特性大大拓宽了DV纪录片的选题空间,许多作者开始关注各种新颖独特的创意题材。如《
主题
全面关注生活本身,反思人们的生活和生存状态。DV最能够深入生活,记录并反思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现状。思考生活和生活中的人本身是DV最大的主题,而生存、命运、感情、生死、人性都被包涵其中。
审视社会与时代,思考社会环境与一代人的关系。在关注生活和人本身的基础上,一些作品也能将主题上升到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并反过来审视生存其中的这一代人。如《
淡化主题和意义,打破典型化原则。当DV只是一种私人的工具时,一切的主题和意义都可以被消解。DV在手,一切都只是随意的挥洒。这种淡化主题的DV纪录片会越来越多。
形态
糅合纪实与专题模式,跟拍加采访加解说。许多作品采用的是这样的形态模式:跟拍+采访+解说,这是纪实和专题手法的融合。
糅合纪实与散文模式,跟拍、字幕与节奏控制。对纪实化和散文化形态的融合也是一种重要模式:纪实跟拍,间歇出现字幕,没有解说,但特别注意节奏控制。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就是分段讲述。
个性化语言形态彰显活力,实验意味浓厚。DV的个人化特性使它能够成为一种个性语言工具,个性十足的实验性DV纪录片也会越来越多。如真实再现,如各种特技的使用。
问题
手法老化,专题化意识仍然遗留。DV纪录片应该更有新锐气息,一些作品却仍有专题意识遗留,生硬的解说令人生厌。这种相对老化的手法,似乎不应该在年轻的DV纪录片身上出现。
DV的影像个性还没有被充分发挥。提到DV我们就想到前卫、个性和时尚,DV纪录片的时代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但现在有个性的作品还是少了些。
真正与生活同行的作品仍然有限。生活化是DV的一大特性,只有DV能够真正与生活同行。现在中国的DV普及程度还比较低,人们拿起DV想到的还是拍片,按照传统的创作原则和程序走。将DV放得更开些,更随意些,更日常化些,真正的生活化作品才能出现。
DV纪录片只走出一小步,但已有盲点。DV纪录片可以是民间的,但不应该只属于民间;DV纪录片可以拍家庭录象,却绝不会停留于家庭录象;DV纪录片是应该生活化,却不应该排斥专业化。DV是包容的,DV纪录片的发展方向是多元的。